现代中国域外纪游文学的“中国性”——兼评《现代中国域外纪游文学研究》
2025.11.24
多年前和一个学生聊天时,我曾说过一个人最好的生活状态是在旅行途中。记得那时我刚读完凯鲁亚克的小说《在路上》,深深地为小说所渲染的那种自由率性的氛围所陶醉。事后我也有点诧异,自己这么说,是不是也受到凯鲁亚克的影响?仔细想想,是,但也未必尽然。...
空间到地方——读阿毛诗集《公园记》
2025.11.24
生活在武汉的诗人阿毛在过去的三年里,完成了一大创举,她自2021初开始,为武汉三镇的200多座公园或者说200多个风景区每座/个至少都赋诗一首。近期出版的诗集《公园记》(武汉出版社2024年版)相当厚重,字数计27万字,诗作321首,是诗人...
幽微人性、城市记忆与怀旧书写——读徐蒜蒜小说《钻与石》
2025.11.21
徐蒜蒜是一位才子型作家,亦是全能文字工作者,曾经在媒体当记者、开专栏,又写影评、做影视策划,还创作小说。徐蒜蒜的小说,行文飘逸,语言绮丽,颇有几分早年读他那雅致有趣的专栏文章的感觉。从长江边到珠江边,徐蒜蒜的足迹也跨越了大半个中国,丰沛的人...
历史是一封写自人间的书信——《人间信》读札
2025.11.21
一、麦家那些风生水起的“谍战小说”潜藏着叙述者的“英雄”气概。读那些小说,我一直诧异麦家进入写作状态后的坚硬。日常生活中的麦家是文弱的(我没有想到更贴切的词),他的倔强常常体现在对某种状态或生活的疏离。当麦家由《人生海海》转向故乡后,我们不...
探寻现代人的精神图景——以《快雪时晴》为主体简评王方晨近年来的短篇创作
2025.11.21
2018年,长篇小说《老实街》的问世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许多研究者以为,王方晨就此实现了由乡土题材向城市题材的转变。实际上,王方晨用他近年来的创作证明,在他的小说中,城市或乡村、历史或现实向来不是问题的重点,向人的精神世界开掘才是他创作的...
闲话与故事:论《龙凤歌》中乡土女性的交流模式原创
2025.11.21
胡学文的新长篇《龙凤歌》涵盖了朱家四代人在半个世纪的人生际遇,上卷以朱家第二代夫妇朱光明与马秋月在“豆庄”的冀北乡土生活为主干,同时穿插麻婆子、大有媳妇、武家兄弟等豆庄及邻村人物的人生片段,主要讲述豆庄的村长里短,人情悲欢;下卷则以子辈朱灯...
流动的美学与另类的南方——评卢一萍《少水鱼》
2025.11.21
《少水鱼》以诗意的笔法讲述李氏家族五代的帝王梦,时间跨越百年,空间涉及长江中下游的海陆,充满先锋意味的叙事意在探讨现实与荒诞的界限,考量历史的实相与虚相,反思爱情与革命的限度,并以在路上的姿态引发关于人类生存状态的形而上思考,也一并塑造了这...
牺牲依旧历历可数——评康志刚小说《走进霞光的背影》
2025.11.21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日本侵华十四年留下的痛苦记忆、造成的巨大伤害,至今依然无法拭去。大仇未报,民族心结沉重,仅仅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之类的话语层面的警惕性回忆与前瞻,仅仅是一个个机智的孩子斗得鬼子团团转的想当然的故事,总是不足以抒发愤懑,所以,...
《两间》:暗夜里的一缕微光
2025.11.20
近日读了作家孙颙的长篇小说新作《两间》,掩卷之余,心绪难平。历史的风云激荡,与个体命运的沉浮抉择,久久萦绕于心。在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沉沉暗夜中,中国向何处去?士人又当何为?这部小说,正是对这一时代命题的深切回应,它以1898至1900年间波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