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想象岛屿?——论《岛屿的厝》的消解、重构与跨域视野
2025.11.19
龚万莹的首部小说集《岛屿的厝》,记录其家乡鼓浪屿。主流媒体多以“强烈地域性”概括龚万莹的写作风格,引发讨论。或许标题的“厝”字,及部分闽南方言书写所造成的烟雾,会使读者不由自主就把小说思想感情套入“乡愁”“离散”或“怀旧”这类古老范式中。不...
荀子人性说中的礼乐之义
2025.11.17
作者:罗超华(山东大学文学院副研究员)  人性说是荀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在荀子看来,人性中存在恶的因素或趋恶的倾向,是以必须通过礼义来引导和塑造,方能使之向善。荀子强调以礼义“矫饰人之情性”,涵养人性,成就道德之善。不过,这种礼义非人性...
从朱熹的“理一分殊”看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
2025.11.17
作者:韩震(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目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西方的霸权地位被动摇,全球南方的群体性崛起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当今时代,尽管西方仍然构成世界的一个重要力量,但它越来...
问题意识与批评的个性——从周明全《第七代批评家》说起
2025.11.17
在当代文学的场域中,文学批评与批评家群体长期以来承受着来自研究界内外的诸多审视与批评。这种批评的声音常常指向其理论的空转、与创作实践的脱节,或是话语的僵化与活力的缺失。然而,在这种众声喧哗的评判之下,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众多批评家始终在默...
艰苦的“行走”和诚实的“在场”
2025.11.17
1935年7月,四川松潘黄龙寺的一个夜晚,一位26岁的青年记者彻夜未眠,在日记中写道:“记者当值时,身披棉被,手持手枪,仰观满天星斗,耳听呜呜风声,极目向四面黑暗中侦察……所以终身奔劳不休者,特为生存之必要所驱使,并无特别之意义,故本于生存...
《没有结束的细菌战》:为什么还要写“细菌战”
2025.11.17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南香红的《没有结束的细菌战》面世。在此之前,学界与出版界已有金成民《日本军细菌战》、陈致远《日本侵华细菌战》等大量相关著作,南香红本人也曾出版《王选的八年抗战》《细菌战:鼠疫围城》等作品...
新时代的“青春之歌”——评秦北长篇小说《掌心》
2025.11.17
《掌心》是一部聚焦中国创业者研制国产芯片的长篇小说,既充满励志色彩,又具备强烈的现实关怀。芯片作为牵动国人神经的关键领域,是西方对中国实施技术封锁的重要一环。我们常为相关新闻感到愤慨与忧虑,却也屡屡因中国科技工作者的突破性进展而振奋。《掌心...
艺术无处不在——读铁扬散文随想
2025.11.17
大约十年前,我有机会参观铁扬画展。看那些太行深处的窑洞在画幅上展现出迷人的色彩,黄土地上的赤橙黄绿仿佛要从画布里飘出泥土与庄稼的芬芳。从此记住了,这是一位年近八旬而艺术感觉又甚好的画家。再往后,知道了铁扬其实是学戏剧出身,从事美术多属于“转...
《江水谣与贮贝器》的哲学底蕴
2025.11.17
爱松的现代长诗《江水谣与贮贝器》,是由《江水谣》和《贮贝器》两部风格迵异、厚度各不相同的长诗合在一起的。之所以放在一起,因为它们一个写云南的一条江(独龙江),一个写云南出土的一件青铜器(贮贝器),二者都是颇具特色的西南风物。两种风物对历史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