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结束的细菌战》:为什么还要写“细菌战”

时间:2025-11-17 10:11:03 编辑:Wendy 来源:文艺报
分享至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南香红的《没有结束的细菌战》面世。在此之前,学界与出版界已有金成民《日本军细菌战》、陈致远《日本侵华细菌战》等大量相关著作,南香红本人也曾出版《王选的八年抗战》《细菌战:鼠疫围城》等作品。那么,她为何仍要写作这本《没有结束的细菌战》?

该书的写作缘起于2002年,当时南香红在《南方周末》北京记者站工作,因采访细菌战受害者亲属王选而撰写了《她把细菌战真相告诉世界》一文。对多数记者而言,一篇报道的完成往往意味着一项工作的结束,但南香红没有止步于此。她意识到这段历史的重要与紧迫,从此一路追踪,持续记录,直至今日。该书的写作,体现出南香红作为一名新闻人的良知与坚守。她曾任职于《新疆日报》《南方都市报》等媒体,从事新闻工作30余年。尽管近年转型为非虚构作家,她骨子里仍是一名记者。那份新闻人的底色、良知与执着,从未褪色。她在本书序言中写道:“作为一名记者,所能做的不多,唯有记录。”“所能做的不多”是她一贯的谦辞。然而,“还原历史、保存真相”需要记者,“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并看见”更需要优秀的记者。

正如南香红所说:“作恶者总是借消灭历史来掩盖罪行,因此还原并保存真实的历史,是反思并校正人类行为的起点与前提。”该书所聚焦的“细菌战”,即日军在“二战”期间以鼠疫、霍乱等细菌或病毒作为武器,于中国浙江、湖南、江西等地毒害人畜、毁坏作物,人为制造瘟疫的极端战争行为。中国是世界上首个遭受细菌战大规模攻击的国家,日军此举造成巨大伤亡,却始终矢口否认、蓄意掩盖。因此,揭露这段历史真相,至今仍具紧迫意义。

该书所呈现的史实触目惊心:金华一个小小的崇山村,据村民王晋悌与其同伴调查,就有1240人受害于细菌战;日本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就已启动细菌武器研究并秘密开发;731部队在1941年编制曾达3500人,拥有十多种当时世界未知、人类毫无预防手段的细菌武器,形成从实验、制造到实战的完整体系;其实验直接在活人身上进行,实验体随后被送入焚尸炉;该部队每月可生产约300公斤净鼠疫菌,或500至600公斤净炭疽菌,或一千公斤净霍乱菌。尽管在中国民间对日细菌战诉讼中,日本最高法院全面认定了180名中国受害者原告所举证的细菌战事实,首次在司法层面承认细菌战的存在及其对中国的伤害,然而直至今日,细菌战仍是日本国家最高层的“taboo”(禁忌):不道歉赔偿,对受害者的呼声置若罔闻。这些被长期遮蔽的历史真相亟待被更多人知晓。该书最重要的价值在于以真实、清晰、准确的笔触还原历史原貌,既揭露了日军在华犯下的滔天罪行,也为人类反思战争、校正前路,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证言。

全书60余万字,引用了大量权威而真实的史料,既有丰富的文献档案,也包括细菌战参与者、受害者及其家属的口述实录,更辅以近200幅珍贵图片。书中涉及的主要人物均配有照片,真正做到了“有图有真相”。翔实的文字与具象的视觉材料,既有力地支撑了叙述的真实性,也拉近了读者与那段历史的距离。为增强读者的临场感,南香红不仅运用举例、摹状、列数字、打比方、画图表等多种说明手法,更有意设置悬念、构建冲突、展开对比。例如,她将细菌战——即生化武器的杀伤力,与美军在日本投下的原子弹进行比较,指出细菌武器的巨大危害,“即便战争已过去80年,那些曾被污染的地区仍可检测到活体病菌,持续威胁着人类生存安全”。

该书的书名,以“没有结束”4字,坚定地昭示了一个事实:日本在近百年前发动的细菌战,其影响与伤害远未终结。该书的问世,再一次为世人敲响警钟。历史上的细菌战曾给中国带来深重灾难,受害者虽得到一定救助,却从未获得应有的精神抚慰与正式道歉。他们的伤痛依然存在,细菌战埋下的隐患也远未彻底清除。

历史不容遗忘,真相不可回避。《没有结束的细菌战》是一本非写不可的书,也是一本正当其时的书。它既见证了作者扎实的职业能力与深厚的写作功力,也再次提醒世人: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作者系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现代散文叙述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