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评析】“科技+文化”点亮全运会
2025.11.13
【文化评析】  作者:王丹  智能人形机器人叩响古乐,醒狮在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里“蹦迪”,英歌锣鼓“撞”上全息投影,龙舟通过AR(增强现实)技术“划”入观众席……在近日举行的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上,科技与文化激情碰撞,惊艳四座...
文化和科技融合:哲学意蕴、价值共创与实践进路
2025.11.13
作者:向勇(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人类文明进程始终由文化价值牵引与技术工具革新双轮驱动。当前,人文经济学的发展观强调以人的价值为根本导向,将文化和科技的深度融合视为推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建设重要路...
日常生活、历史厚度及其多重故事向度 ——评周宏翔中篇小说《江佛入海》
2025.11.13
周宏翔的中篇小说《江佛入海》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一片破旧的居民区本是一座叫定慧寺的寺庙旧址,后因历史原因变成了居民区,历史的遗迹只剩下一尊缺耳弥勒佛头,归属于其中一户叫艾华祥的人家。大学生刘灰放弃留京工作的机会,回到定慧寺,拍摄居民区的照片,...
诗与史的见证 ——读易彬《幻想的尽头:穆旦传》
2025.11.13
作为一位较早介入穆旦研究的学人,我深知为穆旦作传的难度。二十多年前,我曾经计划过《穆旦传》,为此着手资料的搜集,还多次访问过周与良教授、杜运燮先生,周与良教授为我工作所写的文字一直珍藏至今,但是,各方面资料的缺失还是让我最终放弃了。易彬教授...
《跑外卖:一个女骑手的世界》:一部当代城市微观史
2025.11.13
外卖、快递、网约车……新的灵活就业方式给很多人带来新的生活经历,也为城市发展增添了新的注脚。不少灵活就业从业者还写下了对生活的记录与对城市的观察,如王计兵的《赶时间的人》,胡安焉的《我在北京送快递》,陈慧的《在菜场,在人间》都很有特色。王晚...
《一句顶一万句》的叙事迷津与语言韵致
2025.11.13
人到中年,愈发孤独,不是被别人孤立,而是内心感到孤独。索性把时间还给自己,把美好的孤独留给自己,有种“画地为牢”的喜悦。那些说不着的,不屑去说;说不明的,不愿去辩,连看一眼都觉得是过错。这样的体验,很契合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中人物的心理,...
AI作曲兴起,如何展现人类创造优势
2025.11.12
【观者有心】  作者:崔哲(哈尔滨音乐学院作曲系副主任,教授)  想象一下——耳边传来“巴赫风格”的赋格(复调音乐载体),但作曲家并不是活生生的人,而是MuseNet(深度神经网络音乐生成模型)。或者,舞台上播放的配乐获得了欧洲音乐奖提名,...
 “只要穷人有衣穿,我吃苦受累都不皱眉!”9月13日,海南省琼剧院大型原创琼剧《黄道婆》演艺团队走进东华大学开展专场演出
2025.11.12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1-12 05:05  【影视锐评】  作者:桂琳(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教授、北京文联签约评论家)  隐蔽战线斗争既是革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谍战题材的核心内容,在创作上天然具备将革命历史题材与...
杂技既要长于技巧也要善于叙事——“艺苑撷英”2025全国优秀青年杂技人才展演观察
2025.11.12
【舞台艺术众家议】  作者:任娟(中国杂技家协会理论研究处处长)  如何有意识地积累“身体智慧”,将对身体语言的理解转化为贯穿整个艺术生涯的深刻修行和内在需求,关乎着杂技这门身体美学的当代建构和未来走向。  真正的艺术无法速成,它需要经历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