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火葫芦灯,苦练乱针绣,创新苏绣、剪纸——
他们让古老技艺展翅高飞
一根根绣花针连起千年技艺,一把把剪刀裁出时代新声,乡土文化正以蓬勃的生命力在乡村振兴中大放异彩。
今年9月印发的《“文艺赋美乡村”工作方案(2025—2027年)》明确,发现、培养、团结一批乡土文化能人、乡村文化指导员、传统建筑工匠、非遗传承人、乡村达人等乡村文化骨干,并对进一步发挥文艺工作者、文化创客、网络达人作用提出具体要求。
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中,产生了众多有影响力的民间文艺传承者、产业带头人和艺术乡建实践者。11月7日至9日,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等联合主办的“文艺赋美乡村——第二届民间文化达人故事汇”活动中,多位代表分享了他们的故事。
抢救——
踏破铁鞋寻一盏灯
2004年的一个雪夜,西安市非遗保护中心专职副主任王智和几名非遗志愿者辗转寻到白鹿原孙家沟,叩开了灯笼制作老艺人王学坤的家门。他们循着坟地上闪烁的灯火,找到了几乎绝迹的关中古老手工灯——火葫芦灯。
“如果不是他们来,我们早就不干了,这个手艺可能就失传了。”手艺人张淑雅感慨道。当时,王智成了王学坤家的常客,一遍遍动员申遗、做抢救记录、邀请媒体专家跟进。
经过10多年的努力,火葫芦灯不仅从濒危中起死回生,还走上了2016年央视春晚和元宵晚会的舞台,走进热门影视剧《长安十二时辰》,融入现代文旅场景中。
王智深入乡土文化保护一线30余年,走访了3000多个村落的五六千名手艺人。他直接参与挖掘宣传的300多个项目,如今都成为地方文化标签——灯笼村、秋千村、锣鼓村、社火村……
这些乡村文化符号凝聚着文化自信,在乡村振兴中大放异彩。
“乡村调研不仅是挖掘乡村人文之美,更是发现和传承乡村的精、气、神。”王智说,“我们按照农耕文化节律节点去跑,非遗工作者的一年之计大部分都在腊月和正月,此时几乎所有的民间民俗文化形态都能集中展现出来。”
传承——
一针一线绣出民生
在全国人大代表莫元花的故事里,一根绣花针承载着比想象更重的分量。她的“织锦”之路始于父亲莫学春点燃的星火。20世纪80年代末,父亲远赴常州学习乱针绣技艺,回乡创办了第一家乱针绣作坊。
接过父亲手中的绣花针,莫元花用超乎寻常的毅力锤炼技艺。为掌握劈丝技艺,她每天苦练15小时以上,将一根丝线反复劈分至肉眼难辨的128丝。
为绣好一幅作品,没有绘画基础的她花了两年多时间,下了1800万针。但个人的技艺精进并非终点。于是,莫元花创办了免费培训班,联合职校开办中专班,还开展网络教学,让留守乡村的妇女掌握一技之长,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
这根传递民间文化的绣花针,汇聚成了改变命运的“锦缎”。残疾学员吴学莲用巧手“绣”出6万多元的年收入,成功脱贫并获奖。
从父亲20平方米的小作坊起步,如今发展成拥有10余家企业的省级乱针绣文化产业园,莫元花将中国刺绣产品销往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这几年我围绕乡村振兴、产业发展、非遗传承进行深入调研,积极建言献策,先后提出建议50多条。”莫元花说,“就是希望能为乡亲争取更好的发展环境,为民间工艺的保护与发展发声。”
创新——
让古老技艺融入时代之光
出身苏绣世家的“绣郎”张雪,总在思考如何让苏绣跳出传统题材,能够与当代贴合得更紧密。
一天,张雪在电视上看到太阳系的画面,突然找到了答案。他以“星空”为主题,为每颗星球搭配2到3种针法,创作了包含20多种苏绣针法的《星空》,这幅作品被业内称为“针法教科书”。
张雪的创新步伐不曾停歇。他与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合作,创作了动态交互苏绣《玉兰蝴蝶》。作品将形状记忆合金藏进蝶翅,当手触碰到枝干,合金就牵引翅膀振动舒展,让二维绣品跳出了平面的束缚。
在福建漳浦,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高少萍凭借“刀剪结合”技法创新剪纸艺术,她的创作愈发注重时代性。耗时3年完成的5.2米长卷《“一带一路”大篇章》,被相关机构收藏。
“民间文艺必须与时俱进,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才能从遗产真正转变为活跃的文化名片。”高少萍说。
传播——
从乡土走向世界
高少萍的剪纸不仅在国内大放异彩,还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2015年,她受委托为不丹使团进行文化展示。当3米长的丝绸剪纸《吉祥如意》展开时,不丹使团成员报以长时间的热烈掌声。他们的团长激动地说:“太神奇了!这是我见过最美、最温暖的艺术。我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情谊。”
与此同时,年轻的非遗传播者徐嘉志用现代科技为古老技艺插上了翅膀。2023年,他的团队用可视化内容配合新媒体平台传播茶文化,结果出乎意料。
短短100天内,仅用12条视频内容,其抖音平台账号粉丝从零增长到220万,视频平均播放量达5000万,3条视频传播量破亿次。
“数字化展示可以让非遗更具吸引力。”徐嘉志说,“借助数字技术,我们能够将非遗相关内容以更加生动、有趣的方式展示给受众。”
这是乡村振兴达人们的故事,也是民间文艺当代发展的缩影。民间文艺的种子扎入乡土社会的沃土,逐渐长成参天大树,其上的每一片叶子都是一个故事,向风而语,生生不息。这些深植于乡野的传统文化,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时代活力。(本报记者 王添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