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刚在山东烟台长岛一家民宿办理完入住手续,吉林游客郜培霞就收到民宿管家送来的礼物:一瓶岛上渔民制作的海鲜酱和一份非遗美食地图。“非遗最能代表岛上民俗文化,所以一定要体验。”郜培霞说,和前几年来的时候比,长岛对非遗活化利用已经日臻成熟,让游客不知不觉融入其中。
近两年,在提升改造民宿集聚区的过程中,长岛将代表渔号文化的橹、网等物品作为主要装饰物,用渔家剪纸装饰民宿墙面,将鲅鱼水饺、海菜包子等非遗美食纳入民宿餐饮服务,邀请非遗传承人指导民宿厨房团队。同时,在民宿集聚区设置非遗美食制作展示区,向游客介绍非遗美食的制作工具和流程。
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文化文物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非遗特色旅游项目的推出,吸引了大量游客,民宿的入住率显著提高。据统计,自开展非遗与旅游融合项目以来,民宿的年入住率从原来的60%提升至80%以上,游客接待量同比增长20%。

市民、游客参与2025年“烟台非遗生活周”活动。 烟台市文化和旅游局供图
对于拉动消费而言,山东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成为吸引客流的关键因素,塑造出创意经济的新领域。
从2023年起,烟台市文化和旅游局每年秋季持续举办“烟台非遗生活周”,通过打造“可玩、可听、可尝、可传”的综合体验场景,推动非遗与音乐、艺术、旅游、夜市经济、数字创意等业态融合,强化“非遗+青春”路径,以“高校文创大赛”等项目激励青年参与内容创造与传播。
3年来,“烟台非遗生活周”参与人群规模持续扩大:2023年累计吸引线上、线下20万人次;2024年接待市民、游客36.76万人次,创历届峰值;2025年在提质控量背景下,仍实现线上、线下参与人数超8万人次,其中青年群体占比显著提升。
2023年,“烟台非遗生活周”直接拉动消费约100万元。2025年,通过“夜间经济+非遗”模式延伸消费时段与场景,“烟台非遗生活周”带动烟台市的幸福夜市、滨海商圈等相关区域客流与销售同步增长。
烟台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有别于传统节庆年复一年的重复举办模式,“烟台非遗生活周”以“展示—融合—共生”为阶梯目标。通过建立非遗校地联盟到设立高校非遗文创大赛、非遗传播大使等,构建“非遗传承人—青年群体—社会公众”三级共创体系,让年轻力量成为非遗传播的“流量密码”。
如今,创意的金点子正在烟台市的非遗保护领域生根开花。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融入其他消费场景,成为“流量担当”“消费增长极”。
蓬莱阁景区立足“仙境文化”核心资源,以“小场景演出+沉浸式体验”为载体,将“八仙传说”“戚家军魂”“大鼓凉伞”“妈祖祈福”等非遗项目深度融入游览场景,实现非遗保护传承与文旅消费提升的双向共赢。
在景区校场核心区域,“戚家军魂”非遗展演每日定时上演。演员身着明代战服,以刚劲有力的动作还原戚家拳操练、鸳鸯阵法演练等场景,再现抗倭英雄的铁血豪情。演出设置“新兵招募”互动环节,游客可现场学习基础招式、参与集体操练,沉浸式感受海防文化底蕴,表演后开放道具体验,让游客从“看热闹”变为“懂门道”。据景区调研,参与非遗互动的游客中有85%认为“文化体验超出预期”。演出日均吸引千余名游客驻足参与,成为亲子家庭与年轻群体的“打卡必选项”。2025年前三季度,蓬莱阁景区共接待游客288万人次,同比增长17.6%;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36亿元,同比增长14.3%。
烟台市的龙口粉丝是传统美食,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当地以龙口粉丝为核心,以“增兴福粉坊”传习所、龙口粉丝博物馆为依托,打造粉丝制作技艺的营销新场景。(本报记者 苏 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