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奶奶 也为秦腔找个家

时间:2025-11-12 13:08:21 编辑:Wendy 来源:中国文化报
分享至

 为奶奶,也为秦腔找个家

——甘肃大晟剧团“破圈”记

  “恨子牙咬破樱桃口,舍性命与兄要报仇……”台上三霄娘娘手持花枪,与阐教众仙打得有来有回,台下掌声如潮,连戏台两侧的立柱仿佛都在微微震颤。

  深秋,在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的快手“丰收有好戏”现场,大晟剧团的代表剧目——秦腔《黄河阵》正在上演,舞台侧幕边,38岁的孟真攥着拳头,眼眶泛红。这是他的大晟剧团成立后首次走进宝鸡这个“戏窝子”,让甘肃秦腔在关中大地焕发出新活力。

  辗转归来 从漂泊者到守艺人

  1986年出生于甘肃通渭的孟真,人生前半程像一部辗转的奋斗史。早年他曾在北京、上海、甘肃兰州等地打拼,做过服务员、滑雪教练、电工,还学过电脑维修。直到2010年,他回乡创办劳务派遣公司,才算安稳下来。贯穿这段漂泊岁月的,是奶奶哼唱的甘肃秦腔。

  作为秦腔的流派之一,甘肃秦腔形成于明清时期,由甘肃“皮影腔”和“西秦腔”融合衍变而成,行腔念白采用甘肃方言。“每次听到秦腔,就想起奶奶在村口戏台前等我的样子。”孟真的声音里满是怀念。孟真回忆,18岁那年,奶奶带他看秦腔《闸门》,戏中状元郎忘本的情节让一生漂泊无依的奶奶哭成泪人——那戏里的苦,与奶奶抱着两个月大的父亲讨饭的经历如出一辙。“我想把奶奶的故事写成秦腔剧本,让这份念想延续下去。”孟真说。

  2024年,在秦腔市场依旧低迷的行情下,孟真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创办剧团。民营剧团很多都亏损,可他铁了心地拿出全部积蓄,跑遍亲戚朋友家借钱。“给我3年时间,我一定让剧团活下去。”他对妻子承诺时,眼神里满是孤注一掷的勇气。

  孟真先是找到了在陕西咸阳市人民剧团唱了45年秦腔的“60后”老前辈代群让,后又召集起热爱秦腔的“90后”。消息传开后,越来越多的“戏痴”找上门来,演员一个带一个,慢慢聚成了四五十人的剧团。

  2024年9月28日,在甘肃省通渭县襄南镇杨堡村观音寺的晨钟暮鼓中,大晟演艺有限公司(大晟剧团)成立。“‘大晟’谐音‘大圣’,孙悟空西天取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才修成正果,办剧团也一样。”孟真说,这不只是剧团,是奶奶的念想、老人的盼头,更是年轻人守住传统文化的家。 

  守正创新 80人剧团的破局之路

  如今的大晟剧团已有80多人,“85后”占比超70%,还有不少“90后”“00后”,是秦腔传承中一股鲜活的力量。

  为提升专业水准,孟真“三顾茅庐”邀请代群让加入,还聘请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袁丫丫担任艺术总监,一级演员宋少峰当导演。“他们说被我感动了,敢在当下掏钱办秦腔剧团,还这么有信心,该帮一把。”孟真坦言。

  在戏曲创作上,大晟剧团始终秉持守正创新的理念。在内容上,既尊重传统,又创排贴合时代的剧目。为打造原创反腐剧目《青天海瑞》,孟真带队赴海南考察,耗时5个月,投入近200万元;复排国家非遗剧目、甘肃秦腔代表作《潞安州》时,又投入百余万元。这对民营剧团而言是巨大的投入,但孟真认为值得。

  2025年初,孟真再斥资300万元引进舞台设备——“双十二16+8线阵”音响、迈达斯M32数字调音台、40平方米P3电子屏。“以前民营剧团哪用过这么好的设备?”孟真说,设备升级后,《杨门女将》的演出效果惊艳全场。当穆桂英策马挥枪时,电子屏上金戈铁马的战场与灯光交织成梦幻光影,台下年轻人挥舞荧光棒呼应,弹幕里满是赞叹。

  数字搭台 拥抱梨园新生态

  孟真深知,传统剧团的生存离不开时代助力。剧团成立之初,他便带领团队拥抱新媒体。孟真说,他在快手直播演出、分享排练日常、讲解剧目背景,试图为甘肃秦腔开辟数字舞台。

  起步阶段异常艰难,直播间里只有几十人,大多是亲戚朋友。孟真咬牙坚持,每天从中午直播到凌晨三四点……这份执着终于换来了回应。公屏上“我们等着看你们的戏”“缺什么尽管说”等鼓励不断涌现,最远的观众来自美国纽约——一位甘肃籍华人留言:“听到《苏武牧羊》的梆子声,在异国他乡哭湿了枕头。”

  全团也很快形成直播合力:55岁的代群让每天直播,32岁的旦角直播卸妆日常,孟真把演员的练功视频配上《惊雷》背景音乐,一夜收获百万点赞,网友直呼“原来秦腔也能这么潮”。如今,剧团已积累26万名粉丝,2025年春节后70%的演出邀约都来自快手粉丝。

  今年3月,快手启动了“老铁梨园”剧团扶持计划,通过流量扶持、现金补贴、内容指导等方式,计划一年帮助500个剧团发展。大晟剧团正是凭借优质内容获得流量倾斜与运营指导,成功借助平台实现“破圈”。

  宝鸡演出落幕时,孟真望着台下散去的观众,有白发老者,也有青涩少年,他忽然懂了“大晟”的另一层深意:孙悟空守的是花果山,而他守的这方秦腔天地,正借着数字技术的春风,在新时代生生不息。(本报记者 裴秋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