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国新诗背景下的新归来诗人总论(四)

时间:2025-07-16 11:54:59 编辑:sjh
分享至

四、新归来诗人的理论描述和时下群态


百年中国新诗发展过程中的原生和胎生的事物——新  归来诗人,不仅长期地存在着,生长着,创作出巨量的优秀文  本,为中国新诗搭建一部分骨骼脉络,而且有其理论渊源的  支撑和理论批评构建,维系着、完备着一方小世界内的群集  生态 。新归来诗人由世纪初的现象出现到群体概念的明确  提出,由散态存在到大致有序的集结,由线上到线下,由同路  写作导引到出版群体诗典,由 2015 年起开展的各种写作、研  讨、交流活动到形成新归来诗人网络联盟,由 2017 年评选代  表性诗人、优秀诗人,到 2023 年联盟组委会、编委会的形成, 逐步完成了新归来诗人群体的系统性建设。

 

1、奠基或起步,新归来诗人开博与思考

 

2011 年 6 月 23 日,本人在新浪网开设中国新归来诗人 博客,在开博启事《从今天开始》中,进行了有关的思考和解 析:“新归来诗人,是中国当代诗歌史中的客观存在与特殊 现象,他们既是近三十年来文化价值嬗变造成的社会学意 义上的诗人群体,也是文化多元化、诗歌个体化背景下的价 值集结 。这个群体由于是在上世纪 70 年代末及 80 年代开 始诗歌写作与发表,注定他们以 60 后、50 后和 70 后诗人为 主体 。 ……纵观近三十多年来的当代诗歌史,因极左政治的原因有一批在胡风事件期间、反右期间及‘文革 ’期间被 剥夺写作权力的诗人,在上世纪 70 年代末、80 年代初重见 天日重新归来,构成了归来者诗潮,他们以艾青、绿原、牛 汉、曾卓、穆旦、郑敏和公刘、白桦、流沙河、昌耀等诗人为主 体,再度拿起诗笔投身诗坛,艾青出版诗集《归来的歌》,绿 原、牛汉编选出版七月派诗合集《白色花》等著作 。而第二 批归来者,是指因为经济社会转型嬗变的撞击,文学尤其是 诗歌在现实生活中的极度边缘化,一批写作几年、十几年的 青年诗人主要在 1990 年到 1999 年那一段时间,自动地离开 诗歌转而去解决生活、职业、家庭、学业等各种现实问题;到 了 21 世纪初,他们又自动地陆续回到诗歌重新写作,成为 新世纪初中国诗坛壮观的‘新归来 ’诗人群体 。据不完全统 计,在全国范围内已出现数百名新归来诗人,这一数字在不 断增长。”这是关于新归来诗人命名背景和成因的源头性依 据,也是此后所有关于新归来诗人概念述说的唯一准确的 出处和指向。在开博启事中,本人还发布了写于 2011 年 1 月的诗歌 《我回来了》(后载《山西文学》月刊),开宗明义地发出了我 离开诗坛十年又于 2007 年回归诗歌的心声:“我回来的目的 十分明了/这里有本真的生态/有生命、自由、美和爱/我回来 了,找回心脏/坚持自然生活,身心同行”,也许它代表着海内 外所有新归来诗人的同期声。

新归来诗人的出现不仅有其社会历史的背景与原因, 更有其自然生命与普适文化的规律与动力 。本人在写于  1996 年的《回归的现实意义及本来意义》一文中概述到:

“从北回归线之间的阳光移动和草木枯荣的变化,看到 自然生命的循环运动,看到回归的词典解释,回归带有后退 的意思 。后退对于物质和精神运动都是常规性的 ,健康 的 。 ……现实意义的回归旨在重现某一方面的历史,还历 史以本来的面目 。……捷克人米兰·昆德拉为什么要说‘我们怎么能去谴责那些转瞬即逝的事物呢? 昭示洞察它们的太阳沉落了,人们只能凭借回首的依稀微光来解释一切。’ 我们理解这种‘回首的依稀微光’,如同理解自己‘回归的些       微希望’。……家,家园,庄园,村庄,故乡,民族和祖国,这 些饱含感情色彩的事物本体或象征,是在河流与粮食、劳动 与抗争、苦难与幸福、蓝天白云下的放牛牧羊曲中凝华而成的,是在改造天地——自然与命运的铿锵声以及花前月下的 柔 情 蜜 意 中 交 织 而 成 的 ,最 后 化 入 民 族 生 活 的 血脉 。……我心目中的祖国,是高尚民族与生命、自由、艺术 和爱的综合体 。我坚持认为,回归的本来意义是进行着的意义,过去进行、现在进行及将来进行的意义,也就是家、家园 、庄园 、村庄 、故乡 、民族和祖国的自然意义和深远意义 。……人总是要回归的,这既是本能的文化与精神的寻根意识在起作用,又是生命的代谢运动使然。”(1996 年沙克打印未版诗集《回故乡之路》跋文,1997 年南京“台港澳暨海外华人文学研讨会 ”交流论文,收入沙克文艺评论理论集《心脏结构与文学艺术》,2008 年中国文联出版社)

以上的论理话语呈现了对自然物回归和精神物回归的 源头性探究 。接着,《回归的现实意义及本来意义》拓宽深 入下去,切进社会生活的文化现场。

“人类作为创造历史的唯一能量,在亚洲大陆创造了儒 教文明和佛教文明,在美洲大陆创造了玛雅文化,在非洲大 陆创造了阳光灿烂的钻石精神 。古代文明的后继缔造者之 一欧洲,还光荣地向世界传播了工业文明和现代生活 。那 么在工业文明武装到了牙齿的今天,人类该回归何处? 东 西文化日益深广地相互交流、渗透,在生活方式上找到了人 生的本来意义,那是我、我们时刻倾心着的生命、自由、艺术 和爱,这便是人类的普遍目的和崇高使命 。……回归并不 只针对工业文明的负面,回归主要是对自然生命和生活的 坚持,是时刻进行着的对人与精神的肯定和关怀 。 中国真正摆脱漫长的封建锁镣的形式,还只是本世纪下半叶才开  始的事情,进入真正的大工业文明的时间则更近(甚至还没  有完全来到),假使说回归就是回到田园生活,那么这种‘回  归 ’为时过早,这种‘回归 ’太不现实、太舞台化,不具有文化  实质和价值 。 中国有的是僻远落后的亚原始乡村,既没有  发展到需要回归的时候,也不是回归的美好所在 。吵吵嚷  嚷的‘返朴归真’,大多流于形式化,大多陷于狭隘、模仿。 本质上的回归是生命本体的自觉回归,我的回归是世界观  的完整化和生活手段的单纯化,以及对生命、自由、艺术和  爱的永远追寻的过程。”

1990 年代是社会生活从精英文化走向商业文化的转 折期,工业文明建设趋向资本性的运作,此期写作的《回归 的现实意义及本来意义》,试图发出警示,一些流于形式的 陷于狭隘和模仿的回归模样,包括各地剽窃“归来者 ”名义 出风头玩那么一阵子的幼稚无知,不具有任何实际内容和 事实价值,不过是诗歌发展旋流中的一小撮芥末浮渣,除 非自觉地归依于新归来诗人的源流,否则都不过是儿戏一 场 。只有把文化与诗歌的回归精神,从“务实的 ”现实意义 引向源头的本来意义,才能有历史的生命延续性,而把这 种文化与诗歌的回归行为落实到具体的文化人包括诗人 及自己的身上,就得出了针对“后殖民主义生活 ”的真实立 场和自我结论。

“离家园和心灵愈远,愈渴望回归;人们所具有的物质  与工具愈多,愈渴望回归 。人们渴望本来的轻松、自然和健  美 。一个配得上称作或自称为诗人、艺术家、文化人的人, 一个追求美好生活的人,绝不会苟同所谓的后殖民主义精  神,或显得麻木迟钝,或趋洋附利,向西方文明五体投地,敬  奉如主,而应该坚持自己的存在姿态(生活方式),在东西方  文化交融互益的时代大潮中,找到自己的融入点 。要过自  己的日子,说自己的话,把握自己的灵智和方向 。……我的禀性和现实生活告诉我,回归是一种责无旁贷、无所归咎的 飞翔,照亮生命和心灵的永恒运动。”(1996 年沙克《回归的现 实意义及本来意义》)

从现有的文献来看,本人这篇结合自身写作经验与文  本解剖的《回归的现实意义及本来意义》,或许是当代诗坛  最早出现的关于人性与诗性回归的专述,也可能是当代文  化较早针对后殖民主义形态而转身回归的泛论,关键之关  键是“结合自身写作和文本解剖”,但愿能对当下诗坛存在  的写作与理论的乱象 、破碎 、迷惑,具有切实的启发作用 。 而对于新归来诗人群体,它类似于一份源头性的身世来历  的文件 。客观而言,除了本人在《从今天开始》中的阐述及  其对《回归的现实意义及本来意义》的引用,尤其是重置于  当下的这篇《回归的现实意义及本来意义》的文论自身,具  有新归来诗人群体的理论奠基性和正式起步的象征性 。除  此以外,还缺少统领性的纯粹意义上的对新归来诗人的理  论文献,只有一些网评话语和属于兴趣式、友情关注式、个  案式的零散文字,没有指涉到它存在的根本性、学理合法性  和原生价值系统。


2、对新归来诗人的有关批评意见


在人际关系与诗歌文化关联异常通融的网络时代,因人 而识的各种“诗歌现象”,包括有意无意剽窃“归来者 ”的行 为,带有个别关注和小圈子玩票的极不严肃的作秀意味,一 个小圈子写些不成系统的诗歌、做两篇文章互相应酬,根本 达不到 1980 年代那种一派、一文定旗号的受关注效应 。当 代诗歌评论在某些角落似呈趋炎附势的诗歌表扬之势,缺少 基本的人文精神和学术担当 。唯有规避功利而以大义置身 其中,沉下去深入体察而感同身受,才能做成学问,形成新归 来诗人的理论和评论。

“有一些在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已经步入诗坛并产生 了广泛影响的诗人,出于多种原因(在)90 年代很长时间从 诗歌界退场了,近年来却纷纷回归到诗坛,在各种刊物中相 继露面,向人们展示了归来后的艺术创作,我把这群诗人命 名为‘新归来派’。我之所以将这些诗人命名为‘新归来 派’,是要区别于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的‘归来派’。……在 90 年代中国经济体制转换之际,他们觉得有能力在商业大 潮中劈波斩浪,商海中的忙忙碌碌使他们无暇顾及诗歌写 作,所以诗坛上很久难见他们的身影 。其次,他们现在归 来,年纪都不过四十多岁,可以说正是精力旺盛,而且因为 在社会的风口浪尖上折腾许久,生活的积淀和人世的领悟 更其(为)丰厚 。这一切使‘新归来派 ’在诗歌创作的艺术尝 试和审美呈现上有可能超过‘归来派’”。(张德明、向卫国 《诗坛出现‘新归来派 ’——关于当代诗歌现状的对话》,发 布于2008 年 7 月 2 日张德明新浪博客)

诗评家张德明教授在与向卫国的诗歌对话中,把新归    来诗人的离去原因仅仅归结于“商业大潮中劈波斩浪”,并    把新归来诗人博客开博之前被误称的极小圈子的“归来者 ” 诗人,积极地下定义为‘新归来派’,同时不无忐忑地留下这    个命题的回旋余地:“当(他们在)新世纪重新归来的时候 ,  青春的风华和激情其实已经在他们心头消退而去 。也就是    说,在他们诗歌的油灯里,所余剩的艺术激情已经并不十分    丰盈和富足了 。虽然目前来看,这些诗人还维持着较好的    创作态势,而且不断有佳作诞生,但他们的激情究竟能支撑    多久,他们的才华能持续漫延下去吗? 也许只有时间能作    出最后的回答。”

对于 2010 年前的新归来诗人被有意无意地误称为“归 来者 ”诗人,张德明有所察觉并提出“新归来派 ”的主张,可 以理解成是一种先行植入流派概念的学术善意,继而他转 向对真正的新归来诗人群体的及时关注,值得新归来诗人们和诗歌学术界肯定。

洪烛是代表性的新归来诗人,却也曾是当下的所谓“归 来者 ”的主要误导者,他长期从事文学出版业,了解诗歌市场 动态,他在 2008 年敏感地觉察到:

“ 我也陆续看见了一个又一个、一批又一批归来者,他  们大都曾跻身于八十年代席卷全国的诗歌运动(如朦胧诗、 第三代诗或大中学的校园诗歌),后因各种原因中断了创  作,如今又候鸟般返回愈演愈烈的诗歌现场 。毫无疑问,诗  坛是由坚守者与归来者两大群落构成,后者已日渐成为撑  持起半壁江山的力量 。……我本身就是归来者的一员 。 自  1992 年以后,虽未停止写作,但整整十年未写一首诗,改写  散文与畅销书了,直到 2002 年才恢复诗歌创作能力 。……  我觉得,(这种返回现象)不是诗人归来,而是诗在诗人身上  归来。”(洪烛《归来者:不是宣言的宣言》,2009 年第 1 卷《诗  探索》理论卷)

“诗在诗人身上归来”,与本人论述中的那种“诗性回归 ” 完全一致,尽管他没有涉及到什么样的诗归来也就是什么样       的诗性归来。

中国新归来诗人博客开博之前,张德明、洪烛、潘洗尘、 霍俊明和谭五昌等诗人评论家对被误称的“归来者 ”诗人及  其个别文本的评述话语,具有“特指 ”现象的概述性、命题的  摸索性和观点的试探性的积极效用 。 中国新归来诗人博客  开博以后,沙克、邱华栋、义海、蒋登科和傅元峰、冯光辉等诗  人、评论家对新归来诗人的评述话语,则是在遵从当代诗歌  的历史事实和发展逻辑的前提下,进一步创建和切入名正言  顺的新归来诗人群体的做法,客观上也是对“误称 ”做法的拨  乱反正,趋向理论性构建的实质。

我与邱华栋、大仙、冯光辉、义海等诗人都深知被误称为 “归来者 ”诗人小圈子的短命后果,意识到新归来诗人必须实 实在在地推进群体建设,才能真正立足于中国当代诗歌,否则到了 2009 年以后,“新归来诗人 ”就可能剩下几句概念和 几个诗人名字了,然后在月产上百种文艺符号概念的波普 文化的网络泡沫中消失得影踪全无 。从 2011 年 6 月本人在 新浪网开设中国新归来诗人博客起,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 合的方式开展各种诗歌事项,使新归来诗人进入推动群体 结盟、作品及理论并进的建设性阶段。

诗评家蒋登科教授关切新归来诗人群的建设发展,他 在为“新归来诗人处女作联展 ”所写的评论中,对新归来诗 人做了再度的确认阐释:

“新归来诗人 ”在概念上和“归来者 ”诗人有关,主要描  述的是一种离去再归来的诗歌创作历程 。但在人生经历和  艺术追求上,新归来诗人和“归来者 ”诗人存在很大差异。 他们的创作主要开始于 80 年代的新诗热潮时期,其中不少  人在当时属于大学生诗人、民间诗人群体,创作了不少具有  特色的作品,而且组织社团、出版民间诗歌报刊;很多诗人  离开诗坛基本上不是由于政治原因,也不是来自外在的压  力,而是一种自主的选择,要么转写其他文学样式,要么投  身职场,要么去经商 。……他们的内心始终拥有炽热的诗  心,他们的归来也是主动的,不但人数众多,而且带着 80 年  代的理想光辉,并加入了暂时离开诗坛期间积累的人生的  厚度与广度,为新诗探索带来了一种新的向度和动力。(蒋  登科《处女作是诗人最初的诗心》,发布于2016 年 1 月 14 日  中国新归来诗人博客)

蒋登科认为新归来诗人不是流派的审慎观点,与我切 身其内的观点完全一致 。他在稍后的文章《新归来诗人初 论》中明确地论述道:

有人把“新归来诗人 ”称为“新归来诗派”,以流派来看 待这个诗人群落 。这其实是不准确的。“新归来诗人 ”的构 成非常复杂,他们的共同之处,在外在上说都有相似的经 历,在内在上看都对诗歌怀有执着的迷恋 。但是,在艺术追求上,他们却各不相同,情感取向、艺术手段、艺术风格等存  在很大差异,本身就是一个多元化的构成 。从这个角度上  说,“新归来诗人 ”和“归来者 ”诗人一样不是一个流派,而是  一个执着于人生和诗歌艺术探索的艺术群落 。……这个诗  群倾向于对生命本身的哲学思考与理性探寻,对诗歌艺术  进行大胆实验,对爱与美进行诗意观照,对生活全心投入, 追求物我两忘的艺术境界 。每每触及现实生活的本质,他  们的作品就呈现出一种特殊的精神硬度和韧度。“新归来诗  人 ”在诗艺探索上表现出极大的包容性和异质性,他们的作  品作为隐喻的建筑带有精巧的“装置”,在西方话语与本土  文化的交汇处寻求平衡,充沛着热烈的情感、冷静的思索和  对历史、现实、生命的深度打量。

自从 2007 年 9 月沙克借助新浪博客回归诗坛开始联络  新归来诗人,不久后在南京红枫诗会期间对冯光辉、义海、 陈广德等资深诗人提出“新归来诗人 ”的现象,得到同为“新  归来诗人 ”的后者的认同和感应 。到 2016 年冬季将近十年  过去了,新归来诗人的群体形象早已确立,至于理论评论界  对于新归来诗人关注与否,认知程度如何,论理评述是否准  确,尚且没有明显的答案,有待假以时日去沉淀与观察。

诗评家傅元峰教授带着专业读者的敏锐,从诗歌文化 和诗学体认两个方面作出新归来诗人的主体分析,审察新 归来诗人现象之下的诗学实质和价值趋势,“希望能把新归 来当成一种关键的诗歌现象,纳入到当代汉诗的命运共同 体中,并把它作为最重要的诗歌存在来梳理 。诗歌史对这 一群体的遮蔽是长久而虚妄的——毕竟诗歌作为文化精英 们的风向标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而诗歌的大多数,特 别是那些未被批评和历史描述污染的诗歌存在,是时候来 恢复他们应得的主体性了 。正是他们,簇拥着复苏的汉语 蹒跚前行在一条通向诗歌帝国的道路上。”


3、新归来诗人在 2016 年时的群态


在“新归来 ”的事实背景、文本写作和典型意义的视域  下,2016 年这个百年新诗的特殊年份,见证了那种诗歌复兴  的传承力量以及网络、微信诗歌的传播能量,先行推拥出了  邱华栋、李少君、沙克、周庆荣、冰峰、洪烛、车前子、义海、橙  子、林雪、梁粱、默默、姜念光、周瑟瑟、尚仲敏、小海、尹树义、 周占林、大仙等一批新归来诗人群体的代表性诗人 。他们在  上世纪 80 年代和 90 年代初,已经写作、发表相当数量和质量  的诗歌作品,或出版过诗集,曾经产生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  度,当他们转身离开诗坛若干年又在新世纪回归后,厚积的  经验智慧和重启能力,使他们以纯熟的诗学思考、诗歌文本  或理论批评的综合实力,很快占据当代诗坛的主力位置,竖  立起“新归来 ”的旗帜和形象。

2016 年及稍后的时间内,作品收入《中国新归来诗人诗  典》(2007-2016)部分诗人中,有程维、叶匡政、代薇、爱婓儿、 鲁亢、柏常青、张樯、林浩珍、韦宏山(英)、翼人、马季、唐朝  晖、樊子、郭建强、蒋蓝、倮倮、张况、李静民、芳竹(新西兰)、 施玮(美)、杨北城、龚学明、曲光辉、唐洪波、阿非、谢宏、客  人、傅天虹(中国香港)、临工、白玛、张维、李犁、爱斐儿、阿  毛、三色堇,呢喃(德)、孙启放,如风、郭豫章、雷霆、凸凹、愚  木、宋醉发、阿诺阿布、阿樱、愚木、陈泰灸、焦家良、古岛、汪  抒、木子红、卢辉、马启代、李浔、李松璋、罗鹿鸣,以及蔡宁、 孔繁勋、刘冲、张雪松、包悦、大枪、冷雪、樵夫、额鲁特·珊丹、 离默、阿垅、阮克强(美)、索菲(加)、王晓露(西班牙)、冰花  (美)、刘祖荣(中国香港)、半纳、查曙明、钟晴、赵永红、禾原  等等,跟进在新归来诗人的群体之中。(具体的成员构成参见  本论第五章“文本探析”)

老铁、柏铭久、潘洗尘、丛小桦、客人、陈广德、老刀、代 薇、冯光辉、庞余亮、金山、白玛等诗人,在 1980 年代至 90 年

代凭借各具领域、题材和文本特色的诗歌,成为那个时期有     案可稽的创作骨干和实力派 。作品未及收入《中国新归来诗人诗典》(2007-2016)的诗坛宿将许德民,是 1980 年代初最早成名的大学生诗歌的旗手之一,当年在复旦大学创立了复旦诗社,后来由其推进为复旦诗派,他于 2016 年冬天一经参与到新归来诗人群体,便成为代表性人物之一 。这些诗人在新归来诗人群体中属于中坚力量,都有自身的诗歌写作观、价值观与方法论,不会轻易受到网络波普的艺术 形式侵染,在总体的诗学理念上遵守“转身、回归与再出发 ” 的灵魂意义。

2015 年左右,新归来诗人的存在与价值引起严力、翟永    明、欧阳江河、郭力家、荣荣、潘红莉、海男、潇潇等诗人的认    同,他们的写作历程或与新归来诗人有所相似,抑或是在文    化精神的回归理念上越发彼此走近 。在同期的“归来 ”坐标    中,一些最终确认自己新归来诗人身份、而非“归来者诗人 ” 谬称的南鸥、鲁亢、吴少东、江雪(南京)和雷霆、郭豫章、雷    默、束晓静等也跟进归来;还有叶舟、黑陶、陈先发等暂未明    确新归来诗人身份却具有归去来兮典型特征的 65 后诗人 ,  以及 70 后至 80 初的青年诗人冰果(美国)、曹谁、若离、江一    苇、韩玉光、龙青(台湾)、张晶、梅苏、冷眉语等新兴力量,也    介入进来做新归来诗人的同行者 。如此的代际交汇、众溪    合流的景象,聚集成以 50 后和 60 后为原生动力、70 后到 80     初为后继能量的宏大诗群 。北岛、梁小斌、严力、徐敬亚等    朦胧诗人相继、交叉地归来写作,进一步证实了“新归来 ”的    规律性与逻辑性,为新归来诗人群体加注了更为深远的历    史背景。

基于文化认同和网络空间的机缘而聚生的新归来诗人 群体,显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群团组织,上述列举的新归来 诗人仅仅是相对性的基础阵容和松散阵容,远非新归来诗 人群体的全貌,而且他们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处于基础阵容的新归来诗人们相对稳定,松散性诗人则处在自我意识 上的“时有进出 ”的动态,但是他们都秉持着相类趋近的诗 歌艺术理念,自然同行或感应相随 。不做物理性的整齐划 一,是新归来诗人的民主群态和运行策略。

即使具有典型的新归来诗人的身份,也不是用来作秀  的标签、符号,其必须拥有与当代诗歌同生共长的数十年  资历,具有更新递进的作品积淀和影响力,自觉参与新归  来诗人的写作互动项目(采风笔会 、交流研讨和诗歌选  本),并且归来诗坛后的作品能够代表此生(中年及以后) 最成熟阶段的高度,其思想艺术达到终身水准,只有这样  的新归来诗人才具有群体的代表性 。否则,这本诗典就不  具备新时期以来新诗发展进步的承载意义,辜负了新归来  诗人的民间诗群性质。

新归来诗人在得到初步的评论和论理的阐释证实后, 本篇长论试图为新归来诗人提供全面、系统、深入和切实的  理论支撑,使他们能够拿得到话语权的历史依据,使其庞大  的聚集所在及其个体诗人的履历、经验和文本,均有了参与  百年新诗进程的学理合法性和自我期待的价值性 。待到  《中国新归来诗人诗典》(2007-2016)出版后,随着新归来诗  人群体建设的深广推进,会带动新归来诗人自身的理论构  建和学术界对新归来诗人的跟进深讨,使新归来诗人成为  百年中国新诗中的当其所当的一群主人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