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从诗到诗的迁变脉络:社会转轨过程中涌起新诗潮

时间:2025-01-09 14:09:59 编辑:sjh
分享至

5、社会转轨过程中涌起新诗潮

 

历史的经验反复呈现,时代影响命运,时势推涌俊杰。 朦胧诗人在中国新诗史上的地位奠定和价值放大,与他们那  代人敏锐的政治嗅觉和乘势而为的能力有关,主要的朦胧诗  人有食指、北岛、芒克、杨炼、江河、顾城、黄翔、李小雨、多多、 舒婷、梁小斌、严力、徐敬亚、李钢、林莽、王小妮等,他们在  1948 年至 1956 年之间出生于城市,至“文革 ”期间已经是少  年和青年,除了江河和严力以外基本做过下乡知青,到“文  革 ”结束后均已是有相当社会历练的思想成熟者和伺机而动  者 。可以说,朦胧诗人们完全是“文革 ”时代的“生长物”,其  基本的文化结构和思想体系中充满政治和反思政治的细胞, 是不能幸免的“政治动物”。他们在吸收当年的内部参考的  外国人文书籍、外国电影及艺术,“文革 ”结束初期从西方借  鉴现代主义文艺思潮,以及在对乱世警觉、命运省思的基础  上,写作了不同于国家主义范畴的歌颂现实主义、浪漫现实  主义的新潮诗歌,具有质疑反拨的思想动机和自我意识的觉  醒下的象征主义艺术特质。

在中国社会从计划经济和一元文化走向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的转轨过程中,如同象征主义诗歌是世界现代主义诗 歌的发端一样,使用象征艺术和意识流手法的朦胧诗,成为 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新潮诗)的基石与旗帜 。这与传播条件 有限的民国时期极少数同仁所谓的“现代派 ”新诗不同,朦 胧诗的价值指归不仅包含语言艺术形式的革命,还肩负着 抓住历史时机批判、挣脱旧有社会体制和价值观念的启智 性呐喊 。在“文革 ”余孽犹在、余波犹存、“伤痕 ”未愈的复杂 形势下,那些朦胧诗的语言含蓄委婉,采用以喻体来间接表 达和拐几个弯的隐喻手法,与张扬衷心思想的国家主义颂 歌相比,存在陌生化阅读的理解难度,但是其震荡性的影响 却波及了全国的读者 。回想当年,1980 年第 8 期《诗刊》发表 署名章明的文章《令人气闷的“朦胧”》,指责“有少数作家大 概是受了‘矫枉必须过正 ’和某些外国诗歌的影响,有意无 意地把诗写得十分晦涩、怪癖……百思不得其解……姑且 名之为‘朦胧诗 ’吧。”此后的几年时间里,文学界对不同于 国家主义“歌颂时代,赞美集体,感叹伟绩 ”的富于象征意味 和自我意识的新潮诗产生了激烈争议 。朦胧诗的称谓正是 由此诞生,成为一种崭新的诗歌美学命题。

深究朦胧诗人产生的历史背景,他们文化英雄般的产  生和崛起有着显明的环境动力因,英雄脱离不了时代的风  势,文学潮流与社会形态的变革相互促进 。 1976 仲秋粉碎  “ 四人帮”,逐步肃清十年浩劫中的社会势力和政治影响,全  国范围内平反冤假错案;1977年邓小平对“两个凡是 ”提出  反思批评,被恢复职务,中共十一大宣告文化大革命结束, 恢复高考制度,全国职工提高工资;1978年全国开展“实践  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大讨论,平反“ 四五运动”,当年 12  月决定中国社会历史走向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全  国工作中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 ”转移到经济建设;1979年  中美正式建交,中央工作会议决定用三年时间对国民经济  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中央和国务院作出《关于广开门路,搞活经济,解决城镇就业问题的若干规定》,全国陆  续摘掉“地富反坏右 ”帽子,涉及千万家庭上亿人口的命运; 1980 年中国恢复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代表权,恢复在世界  银行的代表权,《中国青年》杂志发起“人生的路为什么越走  越窄 ”大讨论,平反“胡风集团案”,中央号召一对夫妇只生育  一个孩子;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  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彻底地否定“文革”,实现中央新  老领导班子的更替,国务院发布《关于城镇非农业个体经济  若干政策性规定》,开展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斗争,中国女  排获得大阪第三届世界杯赛冠军,国人开始关注国际社会中  的非政治性存在 。这些曾经涉及每一个民众生活与命运的  事件,预示着中国社会结构和秩序的重整、社会生活和文化  观念的转型,总体是面向全世界进行改革开放,朦胧诗人们  对此当然是“春江水暖鸭先知”,敏锐地抓住以诗发声的机  会,走在社会变革的思想潮流的最前端。

这个阶段的国民文化生活,逐步走进了过去的禁区和当  下的新事物中,“文革 ”前的旧版现代文学书籍包括外国文学  书籍,外国电影包括好莱坞电影被解禁,新出版了外国现当  代文学经典、西方现代主义诗歌、艺术书刊,引进公映西方包  括日本的当代电影、出版西方各类人文艺术读物,民间传播  邓丽君的流行歌曲和西方摇滚乐,西方哲学思潮涌入国门, 一本《世界之窗》杂志让人们看到了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社  会高度发达的城市化面貌和实际生活状态 。出国考察,出国  留学,中外交流互动,引进外资技术……所有这些被打开的  “世界之窗 ”和外来风景,给予国民特别是城市青年颠覆性的  人生认知和思想震荡 。本土出现的伤痕反思小说和戏剧电  影,以朦胧诗为主的新潮诗,吸收着改革开放的新生事物和  外来思想文化,与社会转型大潮同频相生。

与朦胧诗人同期存在于 1980 左右的一些诗人群体,例 如同样具有一定现代性的“新来者诗人”,也属于新潮诗的范畴,如韩翰、姚振函、叶文福、叶延滨、吉狄马加、韩作荣、 梅绍静、徐刚、曲有源、朱红和林染、周涛、黄邦君、陈所巨等  诗人,他们走的是现实主义的写作路子,既贴近所谓的时代  精神的强势,又比过去的国家主义诗歌多了自我存在和曲  折表达,由歌颂现实主义转为比较真实的甚至是反思批判  的新现实主义,其中的思想精神、曲折表达,接近于现代主  义诗歌的新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