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从诗到诗的迁变脉络:多元化转型期的当代新诗

时间:2025-01-09 13:49:16 编辑:sjh
分享至

4、多元化转型期的当代新诗

 

“文革 ”后的 1977 年到 1989 年的中国新诗,属于第三阶  段的多元化转型期,此间新旧势力并存,文化成分杂糅,被陈  式的当代文学史称为新时期诗歌,虽则是百象竞生,而价值  观念的多元分化和诗歌风貌的策动转型才是其总体特征。 起初的诗歌带有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的性质,以手抄本和民  刊《今天》诗刊为主要传播渠道的朦胧诗人,以官方报刊和出  版社为发表平台的“归来者 ”诗人的诗歌便是如此;所谓伤痕是指第二阶段之伤,反思也是针对第二阶段 。这期间公开面  世的诗歌作品新旧并存,既有朦胧诗人食指的《相信未来》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疯狗》,北岛的《回答》《触电》《我  不相信》,顾城的《一代人》《小巷》,杨炼的《诺日朗》,舒婷的  《双桅船》,梁小斌的《中国,我的钥匙丢了》,严力的《根》《还  给我》,也有属于“新来者 ”的相对独立的诗人叶文福的《将军  你不能这么做》,还有“归来者 ”诗人艾青的《鱼化石》,绿原的  《兵马俑在耳语》,白桦的《阳光,谁也不能垄断》《船》等诗歌, 共聚成伤痕与反思的精神内核。


所谓“归来者 ”诗人,是指曾因极左专制的种种原因,在第二阶段的胡风事件期间、反右期间及“文革 ”期间被剥夺写作权力,在 70 年代末、80 年代初重见天日重新归来的一批诗人,形成了第三阶段的被称为“归来者 ”的浪潮;其重要诗人有艾青、绿原、牛汉、曾卓、穆旦、郑敏和公刘、忆明珠、白桦 、  流沙河、昌耀等等,他们重执诗笔再次吟啸诗坛,艾青出版了     诗集《归来的歌》,绿原、牛汉编选出版七月派诗人合集《白色花》等等 。他们在中国新诗第三阶段的转折关头,起到了否定“文革”、前承民国后启当代的动力因的作用。“归来者 ”诗人敏锐于文化环境的松动,情智勃发地开启了诗歌写作的第二春,带着过去的伤痕,反思当下的现实 。艾青的《鱼化石》和绿原的《兵马俑在耳语》,都是借物喻世之作,反射他们对    中国新诗第二阶段中的民族创伤及自身创伤的哀悼,艾青的“ 当死亡没有来临,/把能量发挥干净 ”的积极性,与绿原的“不,我们不是死而复生/我们一直活在地下层// ……//皇帝一个个死掉/我们依然坚守岗位 ”的批判性,把他们在中国新诗第一阶段时的艺术性差异,演进为价值观的反差 。晚于艾青、绿原那一代,出道于十七年时期的“归来者 ”诗人白桦,则用直白的语言《阳光,谁也不能垄断》来反思谬论和真理,“微 波正在腐朽的堤岸上寻找着缺口,/就需要那么一点!// …… //不! 真理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就像太阳,谁也不能垄断。”作品格调凝质于深刻反思,少涉于诗艺雕琢。

“归来者 ”诗人,成为本论所论述的新归来诗人的命名前 提,未得到命名前的新归来诗人姑且称之为“前新归来诗 人”,这是由其年龄、经历和文本的总势所决定,其时的他们 属于中国诗歌第三阶段的新生力量,是现代主义诗潮与本土 文化相磨合的产物。

朦胧诗人的作品引起诗坛的热议,争论的实质是其脱 离了形式为内容服务的一元化思想至上,以及追求诗艺的 隐喻象征带来的“看懂看不懂 ”之争,脱离歌功颂德主体、归 于生命本体的“价值观是非 ”之争 。食指作为朦胧诗的先 驱,从英雄主义热血的《相信未来》到现实主义痛醒的《疯 狗》,其间演绎了无限的生活悲凉和无奈 。北岛是朦胧诗的 旗帜性人物,他在意识形态旋涡中独流一脉警醒,属于反意 识形态的意识形态化诗人,他用“我不相信 ”对囊括人世的 “天、雷、梦、死 ”作了全部质疑(《我不相信》),在中国新诗的 史碑上刻录了“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 志铭”(《回答》)的警句 。杨炼以归于文化深渊的诗篇《诺日 朗》,搭建神秘典仪式的自我宗教,超越了朦胧诗的意识形 态化,成为复杂精深的语言学意义上的诗歌范本 。顾城和 舒婷都拉开了与审美现实之间的距离,前者执着于梦幻词 语的游弋,后者委婉机敏地抒发客体之情 。稍后出现的朦 胧诗人严力,发出了另一种音调,“把我的脚从旅游鞋里往 外挖掘的/只能是故乡的拖鞋”(《根》),近乎于调侃“故乡神 圣性 ”的语态拉开他与朦胧诗之间的距离,“还给我/请还给 我那扇没有装过锁的门/哪怕没有房间也请还给我/……请 还给我整个地球/哪怕已经被你分割成一千个国家/一亿个 村庄/也请还给我”(《还给我》),叛逆性的求索接近了第三代 诗歌的血质 。因此,对于严力的诗歌定位,可以锁定他从朦 胧诗向第三代诗歌的过渡性质。

其实,朦胧诗人的反意识形态的意识形态化属性,是他们作为文化觉醒者的思想价值所在,其象征主义、意识流的  方式技法,是他们的语言艺术所在;他们萌芽于 1960 年代后  期至 1970 年代、生发于 1970 年代后期的历史性在场,是他们  突破第二阶段各种诗人主体、归于独立的生命本体,启动现  代主义诗歌(后朦胧诗)奠基仪式的功勋所在 。朦胧诗人对  于百年中国新诗发展的至关重要的贡献是,他们作为当代的  前现代主义诗人群体,扭转了中国新诗几十年的非诗化走  势,反叛了工具性的意识形态,让诗歌回归到诗歌艺术本身, 让诗走向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