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风宇
说来惭愧,我最初对淮安的印象,竟是从诗人赵恺先生那充满激情的澎湃中得来。诗句里跳动的文字,如同一颗颗种子,在我心里种下了对淮安的向往。后来又跟着作家龚正用脚步丈量过淮安的城厢内外,推动桨橹荡舟运河,触目所及,尘世的沧桑便如潮水般涌入眼中。
历史上的淮安,在建筑、生活、文化等诸多方面深受江南文化的浸润,说是座具有江南文化属性的历史名城,一点也不为过。淮安运河的涛声里,藏着半部中国漕运史,那悠悠流淌的河水,仿佛是时光的长河,承载着无数的故事与记忆。在粼粼波光中,清江大闸、花街、名人馆如同散落的珍珠,串起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当指尖抚过黑麻石闸墙的沟壑,当脚步叩响花街的青石板,当目光掠过名人馆的琉璃瓦,时光便在此刻凝固,将六百年的兴衰荣辱娓娓道来。
淮安市御码头运河文化中心
站在清江大闸的闸首,黑麻石砌就的闸墙宛如一本厚重的史书,每道凹痕都是岁月批注的标点。那些被 “绞关” 钢丝缆与 “掂船” 缆绳磨出的沟壑,深可盈寸,粗糙的触感仿佛还残留着明清漕工掌心的温度。明代典籍记载,此处每日过闸船只逾百,船工们赤着膀子喊着号子,将粗粝的缆绳在肩头勒出鲜血,只为让满载江南粮米的漕船顺利北上。
明清时期的清江大闸,堪称帝国经济的主动脉。每逢漕运旺季,万艘漕船如鳞次栉比的雁阵,十二万漕军旌旗蔽日。闸口桅杆林立,船工的吆喝声、纤夫的号子声、商贩的叫卖声交织成雄浑的交响曲。五月端阳,龙舟在闸塘劈波斩浪,船桨翻飞如银鳞闪动;七月盂兰,千盏河灯顺流而下,宛如银河坠入运河,寄托着两岸百姓对平安的祈愿。闸塘鱼市更是热闹非凡,刚出水的爬闸蟹青壳白肚,鮊鱼银鳞闪烁,引得庖厨们争相抢购,烟火气顺着闸墙缝隙飘向街面。
万历年间,黄河夺淮让这座水利工程饱经沧桑。河道总督潘季驯临危受命,在主闸旁开凿越河、增建越闸,创造性地构建出 “正越双闸” 格局。两河夹峙间的中洲,自此成为漕运枢纽的 “江心岛”,中洲路上马蹄声、车轮声日夜不息,见证着南来北往的繁华。清代康熙年间,诗人王士祯在此改造活动闸板,使漕船通行效率倍增,他或许不曾想到,自己的文人雅趣竟为水利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1939 年的炮火,令这座千年古闸轰然垮塌。断壁残垣间,唯有基座上的榫卯结构仍倔强地诉说着往昔辉煌。直至 1959 年南大运河疏浚,清江大闸终于迎来新生,虽然不再有往日的喧嚣,但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核心节点,它已化身为凝固的史诗。每当夕阳西下,余晖将闸墙染成琥珀色,恍惚间还能听见漕船的铁锚撞击声,看见艄公们在船头眺望京城方向的身影。
2022年秋,淮安皮划艇比赛在淮安龙首湾驿站毗邻水域进行
沿着运河堤岸漫步,转过三道弯,便见花街的黛瓦马头墙若隐若现。这条不足百米的老街,曾是漕运时代最鲜活的市井长卷。明代《淮安府志》记载,彼时清江浦 “舟车辐辏,商贾云集”,花街因漕船候闸而兴,船工们在此歇脚,催生了酒肆茶坊、布庄绸店,空气中常年飘散着绒花的暗香与米酒的醇香。
关于花街之名,流传着两个动人传说。一说此地曾是达官显贵的私家园林聚集地,春日里牡丹芍药争艳,秋日里金桂银桂飘香,连风都带着甜腻的花香。另一说则更贴近市井:明清时期,街民以制作绒花为生,用苏州府进贡的香绢,经染、揉、捏、粘等十八道工序,制成的绒花比真花更艳丽持久。据说紫禁城的娘娘们都偏爱这里的绒花,每逢节庆,便有八百里加急快马前来采办。
漫步花街,木结构小楼的雕花窗棂里,藏着岁月的密码。临街店铺的长条木板门,每日清晨由伙计们一块块卸下,露出内里曲径通幽的院落。马步楼饭店的灶台常年热气腾腾,招牌菜 “软兜长鱼” 在铁锅里滋滋作响,浓油赤酱裹着鲜嫩鱼段;于德堂笔店的老匠人戴着圆框眼镜,正用狼毫在宣纸上试笔,墨香混着桐油味在空气中氤氲;黄汉贵衡器铺的秤杆在阳光下泛着檀木光泽,每一道刻度都凝聚着手艺人的匠心。
这里更是文学灵感的沃土。清代弹词大家邱心如在此隐居创作,将女儿家的情思与家国大义融入《笔生花》,引得江南女子争相传抄。我的朋友当代作家徐则臣笔下的花街,既是现实中的老街巷,更是精神上的原乡。在《耶路撒冷》中,他用细腻笔触勾勒出花街人的悲欢离合,让这条百米老街承载起一代人的乡愁。
如今的花街,在传承中焕发新生。非遗工坊里,绒花传承人指尖翻飞,重现百年前的宫廷技艺;万和茶楼的评弹声中,吴侬软语诉说着新的故事。傍晚时分,“南船北马舍舟登陆” 的霓虹大字与 “花街在等你” 的浪漫标语交相辉映,年轻情侣们手牵手走过,恍若穿越了时空。
淮安名人馆的飞檐翘角,仿佛要刺破时空的界限。步入馆内,二十四节气的光影在地面流转,将参观者引入一条璀璨的星河。这里陈列的不仅是名人的生平事迹,更是一座城市的精神图腾。
中国著名淮海戏表演艺术家,第25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运河女儿许亚玲
军事家韩信的青铜雕像矗立在序厅中央,铠甲上的纹路清晰可见,眼神中透着隐忍与坚毅。胯下之辱的故事家喻户晓,但少有人知他在淮阴河畔垂钓时,就已在沙盘上推演着千军万马。“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的奇谋,“背水一战” 的绝勇,让这位平民出身的军事家,成为中国战争史上永恒的传奇。汉赋大家枚乘的《七发》竹简在展柜中徐徐展开,华丽的辞藻间,暗藏讽谏治国的深意。他首创的 “七体” 文学形式,影响了司马相如、班固等后世文豪,让汉赋成为与唐诗宋词比肩的文学瑰宝。当我们诵读 “于是龙门之桐,高百尺而无枝” 时,仍能感受到两千年前的文字魅力。吴承恩展厅里,《西游记》手稿残页泛着古朴的黄。河下古镇的市井烟火、运河码头的奇闻异事,都被他揉进了神魔世界。展厅中央的全息投影中,孙悟空腾云驾雾,猪八戒憨态可掬,这些陪伴无数人童年的形象,原来都诞生于淮安的青石板路上。民族英雄关天培的战袍血迹斑斑,虎门炮台的沙盘模型硝烟弥漫。1841 年的那个夜晚,他亲自点燃火炮,与英军激战至最后一刻。展厅里循环播放着他的绝笔信:“人在炮台在,不离虎门半步!” 字字泣血,振聋发聩。在近现代展区,淮安儿女的身影依然闪耀。他们有的投身科技报国,有的扎根教育事业,有的在艺术领域开疆拓土。这些星辰般的人物,共同构成了淮安的精神天际线。
清江浦楼,淮安市东西往来水陆视线焦点
淮安运河的水,流淌了千年;淮安的故事,诉说了千年。清江大闸的闸墙,花街的青石板,名人馆的琉璃瓦,都是历史的见证者。当我站在古运河畔,感受着拂面的江风,仿佛能听见漕船的号子、花街的吆喝、名人的呐喊,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谱写出一曲永不落幕的人文长歌。愿这座城市的文化瑰宝,在岁月长河中永远闪耀,让更多人读懂淮安,读懂中国。
作者简介:李风宇,中国作协会员、文学创作一级;作品被列入国家图书出版基金项目、另有作品被评选入中国作家协会2001年度报告文学排行榜,有五十余万字作品被翻译成英、德文字印行海外;曾获:第五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原国家图书奖)、第五届“紫金山”文学奖,“江苏10年报告文学奖”、河南省优秀图书一等奖、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两次获得南京市“五个一工程”奖、江苏省第一届优秀版 权作品奖等文学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