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广州路西侧小仓山的随园,在清代名气很大,以致乾隆下江南之时,竟专门派人去画随园图,以备修皇家花园时参考。
随园的前身是焦园,焦园的主人是焦竑,他在明神宗万历十七年的会试中,中过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一时全国闻名。后来,他在南京建造了一座美丽的园林,人称“焦园”,还在“焦园”中建立了一座“焦状元楼”,用以收藏天下各种古书名帖。当时的大儒黄宗羲,还曾亲自登门重金购书,一时间,“焦园”名满天下。后来,“焦园”被吴应箕接手。吴应箕,何许人也?明末的“抗清英雄”,他是“复社”五秀才之首,抨击明末时政,揭露科举弊端,曾为天下学人之师表。崇祯十一年,他在明朝留都南京,执笔撰写了由他和顾臬、侯朝宗、黄宗羲等一百四十多名学人联合署名的《留都防乱公揭》,揭露了魏忠贤、阮大铖等奸党破坏抗清的罪恶阴谋。
到了康熙年间,焦园则是江宁织造曹寅家族园林的一部分,后归于接任江宁织造的隋赫德,故名“隋织造园”、“隋园”,后来荒废。乾隆十三年,袁枚购得此园,名之为“随园”,自号随园老人。
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雪芹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中有所谓大观园者,即余之随园也。”
袁枚是浙江钱塘人,乾隆四年的进士,做过溧水、沭阳、江宁等地的知县。他一不信神,二不信佛,三不趋炎附势,有时还有点反封建礼教的思想行为,所以一直未得升迁。三十三岁那年,他索性辞了官,卜居在随园,在这里生活了近五十年,死后就葬于随园。
他选择在南京定居的理由很简单:“爱住金陵为六朝”。中国文人的精神寄托,是“六朝人物晚唐诗”。六朝人物并不意味着一种籍贯,而是代表了一种精神,代表了一种文化上的认同。袁枚不是六朝人物,却向往着过一种六朝人物的生活,他处在清朝的盛世,少年得志,中年辞官,潜心著作。写诗,写散文,写骈文,成为当时的诗坛盟主。
他亲自设计了随园,并写诗把随园的来历、特色以及名声都加了注:“买得青山号小仓,一丘一壑自平章。梅花绕屋香成海,修竹排云绿过墙。嵌壁玻璃添世界,张灯星斗落池塘。上公误听园林好,来画庐鸿旧草堂。”
为了修筑随园,袁枚很费了心思,真可谓匠心独运。他在后来的遗嘱中说:“随园一片荒地,我平地开池沼,起楼台,一造三改,所费无算。奇峰怪石,重价购来,绿竹万竿,亲手栽植。器用则檀梨文梓、雕漆枪金;玩物则晋帖唐碑,商彝夏鼎,图书则青田黄冻,名手雕镌;端砚则蕉叶青花,兼多古款,为大江南北富贵人家所未有也。”
袁枚自称:“活得要任性,吃得要讲究。不作公卿,非无福命只缘懒;难成仙佛,又爱文章又恋花。” 他平生第一大爱好是美食,说:“饮食,是大雅学问。蔬饭之间,是闲情,是雅趣。豆腐煮得好,远胜燕窝;海菜若烧得不好,不如竹笋。”他每次在别人家品尝到美味佳肴后,会让他的家厨前去拜师学艺。
袁枚认为:学问之道,先知而后行,饮食亦然。一席佳肴,选购食材,功居四成;厨师烹调,功居六成。时节须知,万物生长,皆有四时之序,旺盛期一过,精华已竭。多寡须知,贵物宜多,贱物宜少。洗刷须知,不同食材,方法有别。调剂须知,因菜而定。搭配须知,辅料有别。火候须知,武火文火,变换使用。变换须知,一物有一物之味,不可混而同之。器具须知,美食不如美器,各式器皿参差陈设席上。上菜须知,天下之菜,原有五味,不单以咸味概括。
我且在《随园食单》之中,选择几道食谱,旨在其中找寻一番美食的意趣。
一曰“空心肉圆”。肉圆,怎么会空心呢?原文:“将肉捶碎郁过,用冻猪油一小团作馅子,放在团内蒸之,则油流去而团子空矣。此法镇江人最善。”《随园食单》中,袁枚记载了三种肉圆,杨公圆、八宝肉圆、空心肉圆。这三种肉圆,一个比一个神奇,“杨公圆”表面光滑洁白,极为细嫩,可以用吹弹可破来形容,用勺子轻轻一舀,就㧟下一块来,入口即化了,不用俎嚼,顺着嗓子就滑入胃里了。“八宝肉圆”从制法到形状,活脱脱就是杨州狮子头,但入口一尝,还有松仁、香蕈、笋尖、荸荠、瓜、姜之类配料,使肉圆的味道及口感都非同一般。最令人叫绝的还是“空心肉圆”,咬开后,中间尽然是空心的。
二曰“尹文端公家风肉”。尹文端公是清朝官员尹继善的尊称,他以廉洁奉公、才干出众而闻名,是雍正、乾隆之际的一代名臣。尹继善是满洲镶黄旗人,曾任两江总督、军机大臣,是袁枚的恩师。他对袁枚相当赏识,并在两江总督的任上荐举袁枚,然而荐举未果,但两人亦师亦友的深厚情谊从此展开。尹继善长期在江南做官,与袁枚交往甚密,时有诗文互相唱和。尹文端公家风肉,是尹府出名的食品,甚至还经常进贡给皇室,虽说制作方法并不困难,但烹调时的细节注意仍是尹府制作精良的原因。《随园食单》中记载:“杀猪一口,斩成八块,每块炒盐四钱,细细揉擦,使之无微不到。然后高挂有风无日处。偶有虫蚀,以香油涂之。夏日取用,先放水中泡一宵,再煮,水亦不可太少,以盖肉面为度。削片时,用快刀横切,不可顺肉丝而斩也。此物惟尹府至精,常以进贡。今徐州风肉不及,亦不知何故。”
三曰“鸭糊涂”。原文是:“用肥鸭,白煮八分熟,冷定去骨,拆成天然不方不圆之块,下原汤内煨,加盐三钱、酒半斤、捶碎山药同下锅作纤,临煨烂时,再加姜末、香蕈、葱花。如要浓汤,加放粉纤。以芋代山药亦妙。”为何叫着“鸭糊涂”?原来是在煨烂成泥的山药糊糊中,加入鸭肉丝。这道菜,有形非形,似羹非羹,像汤非汤,看起来的确让人有点“糊涂”。但食之却鲜美滑爽,软润柔口,是一道平衡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温胃养脾的美味膳食。
四曰“蒋侍郎豆腐”。苏州常熟蒋氏一族,当过侍郎的不少,蒋赐棨是清初父子宰相、大学士、帝师蒋廷锡、蒋溥的后人。某日,袁枚应邀去了蒋侍郎家做客,酒过三巡,面颊微红的蒋侍郎向美食家袁枚炫耀自己的厨艺,做了一道豆腐。岂料,袁枚尝过赞不绝口,定要蒋侍郎传授技艺。蒋侍郎本意显摆厨艺,不想袁有此反应,便故意难为道:“古人不为五斗米折腰,若要我教授豆腐技巧必得三折腰。”谁知话音未落,袁已恭恭敬敬地向蒋行礼了。于是,袁枚得到了菜谱,回家试行,果然美味。至此,将这道菜命名为“蒋侍郎豆腐”。
五曰“萧美人点心”。《随园食单》中盛赞萧美人点心小巧可爱,洁白如雪。萧美人,生于乾隆八年,家住扬州仪征南门大码头河西街,人称萧娘,以善制馒头、糕点、饺子等点心而闻名。她独辟蹊径,创造性地采用大米粉与糯米粉各半,粉内掺拌上果泥、核桃仁、瓜子仁、松子仁和素净的麻油,加上适量的糖和匀成块,面上装点一些红、绿玫瑰蜜饯丝,然后蒸熟面市。袁枚颇为推崇,曾在重阳节前,特意到萧娘家中订购点心,赠送给好友,引得许多文人雅士题诗称赞。乾隆帝闻讯后,派扬州官吏进贡若干份,分给后宫嫔妃们品尝。
《随园食单》的食谱,主要来源于江浙等地的官员、文人和富商,是上层社会讲究饮食的缩影。当然,《随园食单》中,也不乏还有寺院菜、民间菜,譬如:南京朝天宫道士的黄芽菜煨火腿、杭州商人家的干蒸鸭等。可见,《随园食单》中的菜谱大多并不稀有昂贵,而是融合了富家的细致与文人的品味,既是饮食专著,也是文化专著。
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十分强调“本味为上、调味为辅”的饮食理念,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来特有的自然风味,调味必须适可而止,适料而配,适味而合。同时,他还主张“五味调和、饮食有道、节制养生”的理念,反对暴饮暴食,奢侈浪费。
我是先看《随园诗话》,才知道袁枚先生的,后来才看他的《随园食单》。
《随园诗话》,是袁枚自己刻板印行的,这是他收入的主要来源。他倡导诗文“性灵说”,主张“本乎性情,注重灵机”。
袁枚七十岁时开始撰写《随园食单》,他用生动的语言,记述了326种美味菜肴,给呆板的食单注入形象化的特色表述,让食谱一下子有了生命,“性灵”了起来。
袁枚在随园,既写《随园诗话》,又写《随园食单》,这一点都不让人感到意外。他本就是颠覆俗世之人,不屑于有些儒士们所恪守的“君子远庖厨”传统,也不觉得厨子是一种“贱役”。他辞官隐居,一面潜心研究诗文,一面专心研究美食,他能吃、会吃,也用心去吃,活了八十二岁的高寿,和他对食物的挑剔、养生的节制有着很大的关系。
《随园食单》中,还记录了一些南京的地方特色菜:牛首山的“牛首腐干”,水西门许家的“挂卤鸭”,高南昌家的捶鸡,六合龙池的鲫鱼,承恩寺的大头菜和萝卜,莲花桥的松饼,报恩寺的软香糕,城南的瓢儿菜、杨花菜,以及春天四处可见的南京野菜。《随园食单》中,没有满汉全席,也没有《红楼梦》之中精细繁复,却是南京人至今仍然在享受的美味佳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