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由中国作协创研部、山西省作协共同主办的赵瑜创作四十年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吴义勤,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何向阳,中华文学基金会理事长施战军,山西省作协主席李骏虎,山西省作协党组成员、驻会副主席温建生,以及徐剑、梁鸿鹰、张陵、黄宾堂、李炳银、萧立军、丁晓原、包宏烈、张亚丽、樊国宾、李建军、鲁顺民、王春林、朱竞、纳杨、金春平、黄菲菂、刘叶郁、田小爽等专家学者与会研讨。研讨会由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岳雯主持。
研讨会现场
赵瑜著有《强国梦》《兵败汉城》《马家军调查》《革命百里洲》《寻找巴金的黛莉》等多部重要作品,曾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他的创作以其深刻的探索与创新,为当代报告文学注入了活力。
吴义勤在致辞中肯定了赵瑜报告文学创作的成就。他表示,赵瑜是中国报告文学领域成就突出、个性鲜明的作家,始终立于时代潮头,用双脚丈量大地,以思想照亮文字,他的整个创作生涯生动诠释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精神。赵瑜的作品扎根时代、观照现实,具有深刻的洞察力;始终心系人民,书写人民,彰显出深厚的人民情怀;坚持田野调查,恪守真实原则,具有强烈的反思精神;坚持守正创新,具有鲜明的文体自觉。“赵瑜先生用40年笔耕不辍的实践告诉我们,报告文学不仅是时代的记录,更是有担当的写作;不仅是事实的陈述,更是美学的建构。”研讨赵瑜40年的创作历程与艺术成就,就是以此积极响应和落实全国报告文学创作会议精神,认真探讨新时代报告文学的使命和责任,写好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国故事。
何向阳在致辞中认为,赵瑜的创作历程堪称中国报告文学个人创作的范本,其创作生涯已超过40年,这是与改革开放浪潮紧密相连的40年,也是与中国报告文学创作波澜起伏相叠印的40年。赵瑜有敏锐的好奇心、强烈的责任感、冷峻的问题意识、知识分子的求真意志和社会学家的田野调查功夫,这些特点在《马家军调查》《寻找巴金的黛莉》等作品中都有体现,成就了赵瑜报告文学的卓越成绩。报告文学作为时代备忘录与心灵史的作用在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李骏虎在致辞中说,赵瑜是山西文学界的骄傲,更是当代报告文学界的一位领军人物。在其40多年的创作历程中,赵瑜始终以锐利的时代洞察、深沉的历史反思和坚定的艺术追求,不断拓展报告文学的边界。赵瑜的每一部作品既是时代的记录,更是文学的标杆。这种恒久的艺术魅力,源于他对报告文学社会性与文学性的完美平衡,也体现了他对时代精神的深刻把握和对艺术境界的不懈追求。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赵瑜的创作展开了深入研讨。阎晶明表示,赵瑜的写作对象都是自己发现的,与个人趣味、审美和对时代社会的思考高度匹配;他的报告文学文学性强,保持叙述的力度,对真实性与文学性有很好的平衡;他的作品既有家国情怀,又关注个人命运,求真实、讲艺术,对整个报告文学界都有启示意义。施战军认为,赵瑜一直是一位将报告文学的文体功能全面发挥并作可持续性拓新的作家,他一直致力于新形象之诞生,这个形象既有人物的形象,也有家国的形象,可以说“拥宇宙之大而不失重,怀草芥之微而不自轻”。大家谈到,赵瑜以敏锐的时代洞察力捕捉社会议题,用细腻的文学笔触刻画人物命运,既保持了报告文学的纪实本质,又突破了传统文体的边界,在叙事结构、语言表达上形成了独特风格。其作品不仅是对特定时代的文学记录,更蕴含着对人性、社会、国家发展的深刻思考,为中国报告文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经验。赵瑜的创作始终与山西大地紧密相连,既记录三晋大地的发展变迁,又从地域文化中汲取创作养分,其“扎根地方、放眼全国”的创作视野,不仅丰富了山西文学的内涵,更为后辈作家树立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榜样。大家表示,将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进一步探索报告文学在新时代的使命与路径,推动中国文学事业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