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学术传统,激发现代文学生命力 “重返文学史经典——唐弢、严家炎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学术工作坊在京举行

时间:2025-10-22 09:52:29 编辑:Wendy 来源:文艺报 | 教鹤然 
分享至

10月18日,由中国现代文学馆、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首都师范大学新文化运动研究中心协办的“重返文学史经典——唐弢、严家炎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学术工作坊在京举行。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邱华栋,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张桃洲出席活动并致辞。2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研讨。学术工作坊由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王军主持。

邱华栋表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撰历程本身就是一段感人至深的学术传承史。这一过程不仅凝聚了集体智慧,更承载着整合研究资源、建构学术规范、传承文化薪火的历史使命。《中国现代文学史》不仅是一部影响深远的文学史教材,更是新中国建构自主的学科体系与学术体系的标志性成果,为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次工作坊以唐弢、严家炎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为核心议题,重温和探讨它的编撰历程、学术价值与时代意义,将启迪我们共同思考、共同探索如何在新的时代语境下传承学术传统,如何让文学史经典焕发新的生命力等重要问题。

张桃洲谈到,唐弢、严家炎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至今仍然不断激发文学研究者的思考与关注,成为后辈学人从事现代文学研究的重要学术资源、思想资源和精神资源。文学史经典的成书过程与当时历史语境、社会文化及学术生态紧密相关,对经典的重读与研究将为学术研究的推进与发展提供不竭的学术动力。

在主旨发言环节,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商金林着重探讨严家炎1959年主持编写的北大《中国现代文学史(初稿)》的学术框架与著史思路,肯定其史料价值与学术价值。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刘勇在书面中致辞谈到,《中国现代文学史》对材料的选取、对结构的安排都是当时历史语境的体现,这一特点将永远伴随当代学人不断与过去时代进行对话。上海鲁迅纪念馆副馆长李浩深入考察了戴望舒翻译伊可维支《唯物史观的文学论》的出版细节,呈现中国进步知识分子对革命文学理论探索的精进过程。中国现代文学馆编审易晖以“定经论史,汰旧布新”为题,围绕1960年代初期的文科教材编写工作谈到,这次大规模、有计划的教材编写和学术工程,标志着我国在文科领域开始独立建设自己的社会主义学科与学术体系,也是在文科领域开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步探索。

工作坊的三场专题研讨分别由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李宏伟、首师大文学院教授孟庆澍、中国现代文学馆学术研究部主任李蔚超担任学术主持,由《新文学史料》主编郭娟、《文艺理论与批评》主编鲁太光、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副研究员冷川、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李浴洋、中国艺术研究院马文所副研究员陈越、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宋声泉担任学术评议。研讨中,张蕾、段美乔、张宝元、陈雨泓聚焦《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写原则、版本流变与历史语境等问题,探讨了文学史经典的生成轨迹。祝宇红、卞文娅分析《中国现代文学史》中与鲁迅相关的章节编写及其呈现出的思想变化,吴述桥与陈艳探讨相关章节对左联历史等的阐述与评价,展现出文学史编撰过程中的丰富性与复杂性。陈丙杰、杨伟围绕《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撰与周扬及人大“文研班”的关系展开分析,触及“为什么要编写文学史”“文学史教材的集体编写模式是如何形成的”等具体问题。张永新、马杰从文学史编写材料的版本考辨角度出发,分别探讨《中国现代文学史》对新文学创作方法的书写,以及“鲁郭茅巴老曹”作家序列的历史生成过程。

今天我们需要怎样的文学史教材?在圆桌讨论环节,与会青年学者各抒己见。大家认为,前辈学人编撰的文学史著不可避免地带有特定历史时期的印记,但他们为现代文学学科建设与理论体系建构作出的探索与贡献,将成为后辈学者编撰文学史著、精进学术研究的重要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