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剧种的特色就是最大的保护

时间:2025-11-10 14:16:20 编辑:Wendy 来源:文艺报
分享至

来源:文艺报2025-11-10 10:31

  作者:茹涵

  “每一个稀有剧种,都扎根于一方水土。对它的挖掘与传承,必须建立在尊重人民生活本色与地方文化的基础上。”“光靠外界的扶助还不够,我们还得加强研究,帮他们找准剧种自信的根源,找到它独特的艺术密码。”“‘稀有’的另一层含义是‘珍稀’。说得更透彻些,每一个剧种之于中华文明的整体结构,都承载着独一无二的文化基因,都具有‘一个都不能少’的珍贵属性。”11月5日,在中国剧协举办的稀有剧种保护传承项目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们仍沉浸在前一天晚上“古韵稀声——中国剧协稀有剧种保护传承成果展演”带来的艺术回味与由此引发的深层次思考中:什么是稀有剧种?保护稀有剧种更深远的目的与意义是什么?又该采取哪些精准有效的措施,真正实现“活态传承”?

  一方水土一方戏

  中国幅员辽阔、地域广袤,一方水土不仅养育了一方人,也孕育了“一方戏”。在戏曲的百花园中,除京剧、昆曲等流行较广的剧种外,还有众多分布于各地、深植于一方水土的稀有剧种。这些剧种不仅保留了各地的风土人情与方言声腔,更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生动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与审美创造力。稀有剧种的存续,不仅关乎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更牵系中华民族文化根脉的延续。

  我国对稀有剧种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从未间断。20世纪50年代,昆剧《十五贯》成就了“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的佳话,为稀有剧种的保护与扶持树立了标杆。1992年,原文化部举办全国“天下第一团”优秀剧目展演,全国32个剧团分别在福建泉州和山东淄博南北两个片区进行了为期14天的演出活动。所谓“天下第一团”指的是某个剧种在全国仅剩一个国办专业演出院团。此后,人们把仅有一个国办剧团的剧种视为应该重点保护的濒危剧种。此次活动为古老剧种有效延缓了失传的步伐,为后续保护奠定了基础。

  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成为我国首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事件推动戏曲的保护传承问题再度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2006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众多稀有剧种得以列入省级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实施,各级政府对属地剧种采取了强有力的保护措施,投入财力与人力,使此前濒临消亡的部分剧种重获生机。2019年,文旅部发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将戏曲剧种传承的核心责任明确到代表性传承人身上。近年来,随着我国四级非遗保护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一些稀有剧种在保护中发展、在困境中新生,迎来了传承发展的新契机。在此基础上,中国剧协联合相关部门和单位,先后开展了多项调研工作,并于2024年启动了“稀有剧种保护传承项目”,成为新时代推动稀有剧种传承发展的又一重要举措。

  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与行动的推进背后,是稀有剧种不容乐观的生存现状。2015年至2017年,原文化部组织实施全国戏曲剧种普查。结果显示,在全国现存的348个剧种中,仅有一个国办团体的有121个,另有106个剧种已无国办团体。此次普查不仅基本摸清了各剧种的生存状况,更客观判定了其发展稳定、一般、困难乃至濒危的不同状态。基于这一调查研判,2021年,文旅部艺术司与财务司联合发布《保护扶持濒危剧种名录》,明确将“无国办专业剧团,或仅有一个国办专业剧团的传统戏剧剧种”列为濒危剧种,这为戏曲剧种的针对性保护提供了明确依据。

  在保护中发展,在传承中活化

  稀有剧种传承着丰富的剧目文本、独特的表演形式与声腔体系,凝结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审美追求。可以说,每一个稀有剧种都是了解一方水土的重要窗口,承载着无数人的乡愁。

  然而,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许多稀有剧种原有的文化生态正逐渐消退,观众流失、演员断层、剧目失传已成为不少院团面临的现实困境。更为严峻的是,长期以来作为剧种声腔根基的各地方言正不断萎缩,许多年轻人已听不懂家乡方言,更谈不上熟练运用和表达。这直接影响了稀有剧种赖以生存的语言基础,也使其在跨地域传播时遭遇重重阻碍。正因如此,对稀有剧种的保护早已超越单纯的艺术留存,成为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文化抢救”。与会专家表示,推进古老稀有剧种的系统性保护与有序传承,是一项事关中华文明连续性建设的系统工程。维护剧种的多样性,本质上就是守护我们民族的精神根脉。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也是文明赓续的必然要求。

  构建良好的戏曲生态,既需要制作精良、阵容强大的大型剧目,也离不开带着泥土气息、贴近百姓生活的乡土小戏。与会专家谈到,要有效保护稀有剧种,关键在于从“人”“艺”“戏”三个层面着手。可从传承一段唱腔、一支曲牌起步,逐步推进至恢复一场折子戏、一出完整剧目、培养一位有影响力的领军人物,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常态化演出,夯实传承根基,从而培育起一批真心热爱本剧种的当地观众群体。

  近年来,稀有剧种积极走向大众,主动寻求曝光与传播。2024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国内首部聚焦稀有剧种的纪录片《天下第一团》,摄制组深入山西、浙江、陕西等地,真实记录了雁北耍孩儿、甬剧、新昌调腔、汉调桄桄等剧种的生存现状。该片直面剧团、剧种与艺人的现实困境与发展命题,以剧种之“独”彰显戏曲之“美”,通过记录“天下第一团”的唯一性,凸显其文化价值,助力其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2025年10月,总台文艺节目中心推出首届“举世无双稀有剧种盛典”,集中呈现来自全国的五音戏、眉户、沁源秧歌等30多个稀有剧种,勾勒出一幅生动的中国戏曲文化地理图谱,展现了它们在当代的创造、传承与发展,为促进剧种间深度交流搭建了高端平台。此外,江苏昆山的“百戏盛典”连续三年举办“天下第一团”表演英才传习班与戏曲音乐创作传习班,为来自全国各院团的青年戏曲人才提供学习与对话的机会,夯实传承梯队。更有一批稀有剧种剧团主动拥抱新媒体,借助抖音等平台,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开辟“第二舞台”,以记录促传播,实现自我造血,探索出一条主动发声、贴近观众的当代化生存路径。

  回到生态沃土,加强“在地化”保护

  当下,保护稀有剧种首先要认清其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与生态价值,珍视其作为文化“活态样本”的独特属性。与会专家认为,对稀有剧种最大的保护,在于千方百计坚守剧种本体与特色。“特色就是稀有剧种的生命线。”参加本次展演的福建三角戏剧团,通过走访当地11位老艺人,组织开展一对一、点对点传授,从念白、唱腔到科介、表演,对青年演员进行系统性纠偏与打磨。为守住最具特色的“土官话”,剧团特意请老艺人逐句录制唱腔与念白,为青年演员提供可反复临摹的范本。拥有600年历史的浙江新昌调腔,则以复排南戏《白兔记》的方式展现其表演特色。这一剧种完整保留了南戏“杂白混唱”“以曲代言”的遗风,以及“不托丝竹、锣鼓帮扶,以板助节、一唱众和”的古老演出形态。通过对古老剧目的系统性梳理与挖掘,有效守护了稀有剧种的本体特色与艺术精华。

  “稀有剧种最大的舞台在当地,最大的活力在民心,最坚实的保障靠政府。”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陈涌泉谈到,稀有剧种必须回归孕育它的乡土与民间,因为只有在那里,它才能深深扎根、汲取能量,最终枝繁叶茂。政府的保护固然重要,但剧种的终极生命力,在于赢得一方百姓的真心喜爱。“每一个稀有剧种都是戏曲百花园中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瑰宝,其从业者则是新时代的‘护宝人’与‘守宝人’,肩负着让这些宝贝拭去尘埃、彰显时代光华的重任。守护、传承并发展好这份古老艺术,使其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是当代文艺工作者无可推卸的历史责任。”(茹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