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体验中国文化与城市魅力

时间:2025-09-12 11:30:20 编辑:sjh
分享至

“四扇窗户上挂着雨滴,而且这四滴水不是笔直,而是倾斜的,就像被风刮着,很动感形象,简直绝了。看到‘雨’字的那一刻,我知道,这中文我学定了!”2025“上海写作计划”日前启动,来自布基纳法索、葡萄牙、阿根廷、匈牙利、瑞士、巴西、澳大利亚、新西兰的作家齐聚上海,其中阿根廷诗人帕特里西奥·费拉里一聊起中文方块字就滔滔不绝,成了不折不扣的“汉字迷弟”。

逛弄堂、挤地铁、吃生煎、赏评弹……夏秋时节,在上海市作家协会“上海写作计划”的召唤下,海外作家不订星级酒店,而是住在能自己做饭的公寓里,以文学的名义相聚“流动的世界”,感受两个月的上海烟火气,深度探索城市多元魅力。这份独特经历也有望成为他们日后创作的灵感源泉与素材宝库,酝酿出极具个人特色的作品。

过去、当下与未来“在上海里弄共存”

这批海外作家有人从小变更居所,有人精通七种语言,有人乐于环球旅行,有人能在一个小社区看见大世界,他们犹如“手持文学护照远道而来的文化使者”。

穿梭上海街头,费拉里谈及与中国的缘分,始于两个汉字——日月为“明”,窗棂悬“雨”。他惊叹于其精妙构造,体会到其中流淌的诗意。对汉字深深着迷的他,决心深入探索中华文化,将跨语言创作视为切换文化视野的桥梁。

“中国文学意象中能看到对自然的入微观察,而上海市井烟火和现代气息深深感染着我。”费拉里学会了用中文表达“里弄”——“在一条条里弄和弄堂里,有专注的鞋匠、有拎着菜回家的老人,孩子在玩耍、女士们在散步,沉淀着市民气息。”他也看到车水马龙、摩天大厦中,便捷科技成了家常便饭,“各种线上交易便捷,我一到上海就装了支付宝和微信”。他熟练打开手机,扫码加了记者好友。“过去、当下与未来竟能在相邻几个街巷中同时展现!这是一个快速发展但不忘传统的国度。”

由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办的“上海写作计划”是中国大陆首个外国作家驻市写作项目,自2008年起迄今有114位来自41个国家的作家应邀驻市,与上海作家共同探讨文学魅力、与读者分享创作感悟,朗读作品,交流演讲等。此前就有多批参与作家以诗篇、散文、小说等将上海之行定格在作品中,通过不同语言传递他们对上海的喜爱和眷恋。

来自瑞士的鲁道夫·黑斯勒去年11月曾受邀参加上海国际诗歌节,“当时我把每天所见所闻写在日记里,这次能待两个月,给我们充裕的时间进入上海生活的芯子,体验日常生活,感受城市脉搏,我一定会发现更多故事,把去年的日记续写下去!”

“第一天来上海,我用英语告诉别人,我是澳大利亚人;第二天我说自己中文不太好;第三天我对着街边小店说——要两个煎饼!”澳大利亚华裔女作家张奕霖将来沪视为意义特殊的“归乡之旅”。“奶奶是客家人,爷爷是福建人。这次来上海愿用王维‘处处采莲归’中的‘归’字来概括——这不是简单的回家,而是带着在异国文化中成长的自己,重新回到祖辈生活劳作的土地,书写新的故事。”跨文化背景下成长的她,其创作天然融汇了中澳基因,展现出别具一格的交融魅力。

在无限虚构中依然“逼近真实”

“学会普通话,改变了我的生活。都说中文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但通过中文能更加了解灿烂的中国文化。”新西兰原住民毛利人夏洛·基诺曾做过记者,后全职写作,她认为好的文学哪怕在虚构中也会无限接近真相。“长久以来,关于毛利民族的故事一直都是通过英国后裔或非毛利人视角,被错误地讲述。”她在书中援引了一句谚语:“我背向未来前行,目光凝视过往。”

基诺虽年轻,但她孜孜不倦地用故事来寻找自己以及民族的来处。处女作《波朗吉少年》就是基于真实事件创作的小说,讲述社区为了阻止监狱建在毛利圣地而抗争的故事,被纳入全国学校的英语课程教材。去年她推出《我们所知的一切》,一上市就登顶新西兰书商小说畅销榜,同样探讨身份认同、毛利语以及当代社会问题等。

如果说文学是人类最古老的流动方式——它比贸易更早跨越山海,比外交更能抵达人心,文学也有其相对稳定的内核。在她看来,不管世界怎么日新月异,数字网络时代怎么发展,“敏锐的作家要笔耕不辍,尤其是本土作家通过写作,去揭示族人的历史,了解过去。因为很多故事在网上是找不到的,只有去你的部落、种族,去你的社区群体,才能逼近历史真相。作家是有责任把真实历史传达出来的”。

对此,巴西作家里卡多·费尔南德斯深有同感:“哪怕AI智能写作很聪明,有着惊人产量,但感情的流动会有停滞感,我们依然要通过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去写作,把充沛的感情转化为创作力。”

谈及今年主题“在流动的世界中”,上海作协主席孙甘露表示:“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流动时代——信息在光纤中疾驰,科技在迭代中发展,人口在大洲间迁徙,文化在碰撞中交融。物质的流动重构了世界的经济版图,思想的流动则重塑着人们的精神世界。上海,本就是一座因流动而生的城市。”在他看来,作家既是变化的见证者,也是未来的塑造者,“来自不同国度的故事,带着各自的语言、记忆和想象,穿过地理的隔阂,越过时间的迷障,一次次焕发新生。我们期待不同的母语在这座城市醒来,多元的文化在这座城市交汇,全新的故事在这座城市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