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赓续中华文脉精髓,讴歌神州锦绣河山,展现薪火相传的艺术伟力,9月6日上午“传承——华拓、万里君师徒中国画高校联展”东大站在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图书馆馆正式拉开帷幕。本次展览由东南大学艺术学院主办、东南大学图书馆、长三角美术家网、长三角城市网、文艺观察家网协办。
展览开幕式现场
东南大学党委副书记邢纪红,江苏省文联二级巡视员韩军,南京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吴荣顺,著名书法家、原中国书协副主席、江苏省文联书记处书记言恭达,著名作家、江苏省作协副主席储福金及众多江苏省文艺机构领导、知名艺术家、媒体知名记者等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由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党委书记赵天为主持。
华拓先生是我国当代杰出的青绿山水画大家,新金陵画派代表人物之一。万里君女士是画家、诗人和国家一级作家,是新金陵画派的重要传承人。展览以 “师徒传承” 为核心脉络,集中展出华拓先生与弟子万里君女士的中国画精品,涵盖山水、花鸟两大品类,既展现了师徒二人对传统中国画技法的坚守与创新,也为东大师生搭建了一场 “近距离感受笔墨传承”的沉浸式艺术盛宴。
师徒联展:笔墨见传承,创新显精神
开幕式上,东南大学党委副书记邢纪红首先致欢迎词。他热情欢迎各位艺术家、学者齐聚东大,共同见证这场艺术盛事。此次展览以“传承”为核心,是“名师带徒、青蓝相继”的生动写照,为中华传统艺术传承注入重要力量。邢纪红表示,东南大学作为中国艺术教育的重要阵地,始终致力于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此次展览正契合学校“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育人理念。他希望通过此次展览,广大师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画的艺术魅力,同时也期待华拓先生与万里君女士的艺术传承能够在青年学子心中播下薪火相传的种子,为未来艺术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东南大学党委副书记邢纪红致辞
江苏省文联二级巡视员韩军致辞
江苏省文联二级巡视员韩军在致辞中对本次画展的主题“传承”进行了深入解读。强调传承并非守旧,而是文化根脉的延续。传承是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意义深远而重大。他阐释了“传承”在中国画领域的重要意义,指出传承是艺术的根基和命脉,这次师徒联展呈现的正是薪火相传的艺术之路,让我们既能感受艺术魅力,也能体会到传承的力量。华拓与万里君的师徒联展被视作艺术传承的佳话,唯有传承与创新,才能通向未来艺术之路。他代表江苏省文联向展览的开幕表示祝贺,并祝愿两位艺术家艺术常青。
赵天为随后指出了“传承”在东南大学的另一层含义。东南大学的艺术教育历史悠久,张大千、傅抱石、徐悲鸿等一大批艺术家曾经在此任教,其中傅抱石就是新金陵画派的代表人物,因此本次展览不仅是对华拓先生与万里君女士艺术传承的集中展现,也是对东南大学艺术学科百年文脉传承的一次致敬。
“新金陵画派”青绿山水画大师华拓致辞
最后,华拓先生致答谢辞。他动情地回顾了自己的艺术历程以及此次画展的初心,即对艺术热爱的延续,对文化根脉的守护和对创新的探索。他感谢东南大学对此次画展的支持,并与万里君女士一起捐赠作品《鱼系莲塘》、《我言秋日胜春朝》,以此表达对东南大学深厚艺术底蕴的敬意与传承之心。
展览现场,一幅幅笔墨精妙的作品吸引了众多师生驻足观赏。师生们在作品前细细品鉴,交流观感,体悟艺术初心。华拓与万里君亲临现场,为师生们讲解创作思路与技法精髓,传递中国画的深厚内涵。观展同学表示:“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欣赏华拓老师和万里君老师的画作,感到非常震撼。尤其是画面中的笔墨变化和意境表达,让人感受到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
金陵论艺:以艺载道,共话未来
在欣赏了华拓、万里君近百幅精妙画作后,与会嘉宾移步至图书馆报告厅,展开了一场关于中国画传承与创新的深度对话。东南大学艺术学院聘请华拓先生、万里君女士担任兼职教授,共同推动中国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赵天为代表学院为两位艺术家颁发了聘书,未来他们将助力于学院中国画教学和创作。艺术学院副院长程万里主持研讨会,各位艺术家与学者就中国画的当代发展、师徒传承机制的现实意义及高校美育功能的深化展开了深入探讨。
聘书颁发仪式
著名书法家,原中国书协副主席言恭达强调传承的人文精神和艺术家肩负的使命。他从“情怀”、“哲思”和“通变”三个纬度展开对中国画传承的思考,指出真正的艺术传承不仅是技法的延续,更是文化精神的传递。他特别提到傅抱石先生“笔墨当随时代”的艺术主张,认为当代艺术家应当在坚守传统内核的同时,勇于突破创新。他还提倡更多的书画展在开幕式后都能够有个这样的座谈会,各抒己见共同探讨。
著名作家、江苏省作协副主席储福金回顾了万里君的艺术成长历程,评价她艺术视野开阔,其人生经历、艺术鉴赏力及对画技传承的融合能力均表现出色。并高度赞扬了万里君绘画创作中将诗情融于画意,诗画合璧的艺术境界。
著名的山水画家、江苏省文史馆馆员、(民盟)江苏国风画院原院长张尔宾对万里君的艺术转型与成就给予高度认可。他说:“万里君是一位有着广泛知名度和影响的诗人、作家。在成功的作家中画家很少,而女画家,特别是画山水的女画家更是凤毛麟角,我所知的仅有宋美龄、潘素(张伯驹夫人)两位。‘五日一山、十日一水’,选择画山水是要坐得住冷板凳的,当初我还担心她选择山水画并不知道笔下的山有多高,水有多深,而一晃二三十年如一日的坚持,让我从她的作品中看到了她的决心和成功的艺术转型,我的顾虑完全是多余的,她得天独厚的文学功底和综合素养早已为艺术之路做好了充分准备。”
座谈会现场
扬子晚报文化融媒中心主任、高级编辑冯秋红女士认为华拓先生的的艺术已经超越技术层面,进入哲学之境;万里君作为关门弟子,既继承传统又寻求时代对话。她认为高校作为思想前沿,需以跨学科视野促进艺术传承,回应“传统如何活在当下”的命题。
展览现场
中国(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基金会副秘书长、人民日报艺术家杂志主编朱胜利的发言围绕技艺与修养的平衡,强调技艺传承需结合文化思想深度。他针对现当代书画困境建议回归传统笔墨训练,同时吸收哲学、美学等多维度修养。
美术评论家、画家纪太年以“点燃一盏灯”、“奔腾的扬子江”和“艺术接力棒”为关键词,结合新金陵画派和华先生的创作探讨艺术创作的个性与高度、创作活力和代际传承。认为艺术家需建立独特风格,如华拓先生的青绿山水以生发性和写意性形成强烈个人标识。
华拓先生以傅抱石为例,强调扎实技法是艺术表达的基础。呼吁年轻一代要夯实绘画本体语言能力,不断提升自身综合修养。
万里君女士回顾二十余年跟随华拓先生学习的经历,感谢严师出高徒的鞭策力量。也由衷感慨自己是何其幸运,正如纪太年先生所言,无论是文学上、书画上、篆刻上,有幸受教于诸多恩师皆为文艺界翘楚,自己没有理由不好好努力。她感谢东大提供展览支持与学术交流平台,强调高校在文化传承中的桥梁作用,承诺未来将加强与艺术学院的互动交流。
作品捐赠仪式
此外,知名篆刻家、江苏甲骨印社常务副社长庞根泽以及知名策展人、阿波堂文化公司总经理姜波也参与了座谈。座谈会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结束。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中国画艺术的传承需要建立多元化的交流平台,既要重视传统技法的系统训练,也要关注当代文化语境的创新表达。艺术家需兼具扎实技法与多元修养,而高校应成为艺术传承的重要场域。
“传承——华拓、万里君师徒中国画高校联展”东大站将持续至10月。此次画展与研讨会的举办,不仅以学术高地激活了传统书画的现代生命力,更通过跨代际对话构建起艺术传承的创新范式;师徒二人以笔墨为媒的薪火相传,既彰显了新金陵画派的艺术脉络,也为当代青年艺术家提供了从技法到哲思的双重启示;这场高校文化盛宴标志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深度融合,其探索路径为推动中国画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了重要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