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上海写作计划开启,8位外国作家“卷”中文

时间:2025-09-05 10:01:41 编辑:sjh
分享至

“你们或许会有些奇怪,我怎么会说普通话。2017年,我在香港学习,中文太难了,但中国人特别客气,我说一句‘你好’,就会得到夸奖——‘你的普通话这么好!’这让我有了继续努力的动力。”9月4日下午,上海作协爱神花园里迎来2025上海写作计划的8位受邀外国作家。第一个登台自我介绍的新西兰作家夏洛·基诺就给了一个惊喜,随后依次亮相的7位新一届“驻市”作家不自觉地开始了一场有趣的中文比拼。

由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办的“上海写作计划”是中国大陆首个外国作家驻市写作项目,自2008年起接受国外作家申请,经评审后每年邀请数位优秀国外作家9月1日至10月31日来上海生活两个月,迄今已有114位来自41个国家的作家应邀驻市,与上海作家共同探讨文学的魅力与困惑、与读者分享创作感悟与文学经验,朗读作品,拜访作家家庭,与大学和中学师生交流、演讲。除了文学交流活动,“上海写作计划”更意图让上海的生活经验成为驻市作家文学的养分,给予驻市作家充裕的时间进入上海生活的芯子里,做两个月上海市民,体验上海的日常生活,感受城市发展的脉搏。

2025上海写作计划开启,8位外国作家“卷”中文(图1)

2025上海写作计划的主题为“在流动的世界中”

2025上海写作计划的主题为“在流动的世界中”。上海作协主席孙甘露在主题词中写道:“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流动时代——信息在光纤中疾驰,科技在迭代中发展,人口在大洲间迁徙,文化在碰撞中交融。物质的流动重构了世界的经济版图,思想的流动则重塑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在这个流动的世界中,我们既是变化的见证者,也是未来的塑造者。或许,文学是人类最古老的流动方式。它比贸易更早跨越山海,比外交更能抵达人心。来自不同国度的故事,带着各自的语言、记忆和想象,穿过地理的隔阂,越过时间的迷障,一次次焕发新生。但在另一个意义上,文学也是人类最恒定的存在。当战争、自然灾害、人工智能犹如巨浪卷来,当生活的感觉转瞬即逝,它记下个体的悲欢,安抚受困的灵魂。它在人类心灵的世界里,润物细无声。”

今年,来自世界四大洲的8位作家相聚上海,他们分别来自布基纳法索、葡萄牙、阿根廷、匈牙利、瑞士、巴西、澳大利亚、新西兰。有人从小变更居所,有人精通七种语言,有人乐于环球旅行,有人能在一个小社区看见一个大世界。而上海,本就是一座因流动而生的城市。孙甘露把8位驻市作家称为“手持文学护照远道而来的文学使者”,他期待,不同的母语在这座城市醒来,多元的文化在这座城市交汇,全新的故事在这座城市生长。

2025上海写作计划开启,8位外国作家“卷”中文(图2)

新一届“驻市作家”

“学会普通话,改变了我的生活。”夏洛·基诺是新西兰原住民毛利人,但不会说毛利语,“都说中文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既然我学会中文,还通过中文更加了解中国文化,为什么我不学一下自己的母语呢?这样我也能更加了解自己的本土文化。”夏洛·基诺说,未来两个月在上海,她的目标是继续提高普通话水平,了解上海,认识更多中国朋友。

来自布基纳法索的阿达马·库利巴利说,自己曾在北京学习,也有中文名字。这让紧接着自我介绍的葡萄牙作家菲利帕·卡埃塔诺·达席尔瓦·梅洛赶紧向翻译请教,自己的名字应该怎样用中文念。来自匈牙利的彼得·舒茨则表示,在上海待上两个月后,他一定能用中文说出自己的名字。

出生于新加坡的澳大利亚作家张奕霖说:“第一天来上海,我用英语告诉别人,我是澳大利亚人,第二天,我说自己的中文不太好,第三天,我对着街边小店说——我要两个煎饼!”生活化的场景描述,引起现场一片笑声。

外国作家“卷”中文背后,是中国、上海对国际写作者与日俱增的吸引力。来自瑞士的鲁道夫·黑斯勒去年11月受邀参加上海国际诗歌节,他把12天的行程称为一趟神奇之旅,“我把每一天的所见所闻都写在日记里”,今年参加“上海写作计划”,鲁道夫·黑斯勒将在上海待足两个月,“我一定会发现更多故事,把去年的日记继续写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