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执笔改编歌剧《红高粱》:时机已至

时间:2025-08-28 15:06:40 编辑:sjh
分享至

1985年,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时,还是解放军艺术学院学生的莫言,凭借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创作了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40年来,这部小说被改编成多种艺术形式,如影视剧、话剧、舞剧和京剧,但始终没有被改编成“艺术皇冠上的明珠”的歌剧。在8月25日国家大剧院原创民族歌剧《红高粱》新闻发布会上,莫言表示:“我觉得我该出手了,给‘红高粱’众多的艺术形式画下一个圆满句号。”在2025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他终于以剧作家的身份,将这部小说改编成了歌剧。

莫言执笔改编歌剧《红高粱》:时机已至 (图1)

发布会现场

国家大剧院原创民族歌剧《红高粱》即将于9月27日至10月3日迎来世界首演。国家大剧院副院长张尧,歌剧《红高粱》编剧莫言、作曲家郭文景、导演王筱頔等核心主创,与宋元明、乌列热、郭子照、王冲等主演一同出席发布会,详细解读歌剧《红高粱》创作历程及精彩看点。《红高粱》是国家大剧院创作推出的第23部原创歌剧,以文学经典的全新舞台呈现,歌颂永恒炽热的民族精神。

从小说到歌剧:家乡的一幅油画给了莫言灵感

莫言执笔改编歌剧《红高粱》:时机已至 (图2)

莫言在发布会上

歌剧《红高粱》改编自莫言的同名小说《红高粱家族》,该作以抗日战争时期山东高密乡为背景,讲述了村民戴凤莲、余占鳌等人的传奇故事,展现了旧社会的人性挣扎,以及普通民众在民族危亡时刻的觉醒与抗争。在这部文学作品中,莫言借红高粱“秉领天地精华、粗枝大叶、抗旱抗涝、生气勃勃、充满野性”的意象,书写了国人原始而坚韧的生命力,也刻画了中国人民为追求民族解放与自由而挥洒热血、奋勇抗争的精神图腾。

小说与歌剧剧本作为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学体裁,在创作上存在显著差异。在莫言看来,小说通过细节塑造人物,而歌剧则更多地依赖音乐来完成这一过程。为了达到一种“歌诗”的境界,莫言在创作歌剧剧本时,将其视为诗歌来撰写,“并非单纯通过剧本讲述故事,而是要将之释放,提升至美学的高度”。如何实现这种境界?莫言透露,他的灵感源自一幅油画:《雪中的红高粱》。当看到洁白的雪覆盖在高粱穗上,画面的强烈冲击给他带来了巨大的震撼,进而引发了一系列联想:火中的红高粱、雨中的红高粱、风雨中的红高粱,最终升华为被血液浸泡的红高粱……众多与“红高粱”有关的意象在心中汇聚,最终推动剧本超越了传统地方戏曲的编剧手法,实现了艺术上的升华。“前后七易其稿,才终于定稿。这次学习歌剧创作的过程,于我而言,既痛苦又快乐,如同一场凤凰涅槃”,莫言如是说。

莫言执笔改编歌剧《红高粱》:时机已至 (图3)

郭文景在发布会上

如果说文学是一部歌剧的骨骼,那么音乐就是歌剧的血肉和灵魂。“与偏向于写实的影视剧不同,歌剧是情感张力最强、高度浪漫的艺术形式”,为谱写音乐,作曲家郭文景呕心沥血、酝酿创作历时两年,根据莫言在歌剧剧本中保留的原著核心角色与主要剧情,在创作中采用了当地的茂腔、柳腔、山东梆子、山东快书、胶州秧歌、高密民歌,在管弦乐队中还加入了唢呐和板胡等民族乐器,充分把握该剧的地域性、民族性,与大歌剧创作技法相结合,音乐语言兼具交响性、戏剧性,力求打造中国风格、中国审美、中国气派的现代民族歌剧新样本。

莫言执笔改编歌剧《红高粱》:时机已至 (图4)

王筱頔在发布会上

导演王筱頔在郭文景与莫言的创作基础上,更多地着眼于空间、造型、形象到舞台场面等视觉形象,以此来诠释人物、推动叙事。整个舞台空间和人物都与“红高粱”紧密相连,这并不是一个完全写实的环境,而是通过流动与静止的对比,隐喻红高粱所代表的精神内核及其与生命的关系。“我们运用浓烈而浪漫的诗意,表达生命对真与美的渴望与坚韧;又以近乎绝对的静止,表现侵略者对生命的漠视与践踏”。

“经过时代精神浇灌,老故事上也会开出新花朵”

莫言执笔改编歌剧《红高粱》:时机已至 (图5)

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莫言 著)

40年前,还是青年作家的莫言创作这部小说时,相比于亲历抗日战争的残酷的老作家,更多从民间、群众和基层的角度,展现了中华民族面临巨大危机时,各族人民的觉醒。在莫言看来,抗日战争促使中华民族实现了一次伟大的觉醒,展现了前所未有的团结。无论是“土匪英雄”余占鳌,还是独立果敢、敢爱敢恨的九儿,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莫言的视角中,“高粱”亦是他着力描绘的一个独特“人物”。“我在小说里将高粱视作一个人物来刻画。因此,它具备了生命感,拥有了人的意识,甚至蕴含了其独特的哲学内涵和美学意蕴。”莫言指出,这红高粱究竟象征着什么?相信每位读者或未来的观众在欣赏这部作品后,都会形成各自独到的理解。

莫言执笔改编歌剧《红高粱》:时机已至 (图6)

莫言在发布会上

早在1988年,张艺谋在改编电影《红高粱》时,就与莫言达成了共识,强调红高粱所体现的精神:人物的不屈不挠和个性解放。莫言认为,现代年轻人可能难以理解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人们的思想状态,通过改编文学作品,可以让观众重温历史,感受那个时代人们的奋斗与抗战精神,以及这种精神的发展轨迹。

在这个时代,这种精神是否已经过时?“年轻观众并不拒绝乡土题材的作品”,莫言认为,如今也有众多艺术作品写土地、写乡村,无论乡村发生何种变化,只要我们永远立足于大地之上,故事讲得好,依然会感动年轻的观众。在改编红高粱这个“老故事”时,观众可以通过唱词、音乐感受到时代的精神,“通过时代精神的浇灌,老故事上也会开出新的花朵”。

莫言执笔改编歌剧《红高粱》:时机已至 (图7)

合影

在歌剧《红高粱》中,九儿代表着20世纪中国女性的觉醒与抗争,是以野性生命力挣脱封建枷锁的鲜明符号,这一角色将由著名歌唱家宋元明与女高音新秀乌列热饰演;男高音歌唱家郭子照与王冲将饰演余占鳌,生动塑造这位“土匪英雄”桀骜不驯的个性与侠义之举;国家大剧院驻院歌剧演员王鹤翔、张扬饰演的刘罗汉,将以醇厚的男中音唱出酿酒师傅的忠义与悲壮;女高音歌唱家赵丽丽、张文沁及郭琛共同饰演凤仙,诠释乱世红颜的曲折命运。此外,李鳌、柴进将饰演贪财势利却又为正义献身的戴老三,朱贺、李廷雷饰演八路军联络员任参谋,梁羽丰、谢昕宇饰演聚元酒坊掌柜单扁郎,杨广萌、陈亦昂饰演翻译官、日军官两个反派角色。

莫言执笔改编歌剧《红高粱》:时机已至 (图8)

歌剧《红高粱》海报

日前,剧组已投入紧锣密鼓的排练中,全体演员将以全情投入的唱演,带领观众穿越时空,聆听高粱地里最炽热的生命呐喊,谱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摄影:牛小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