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多年前,马来西亚南侨机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关键时刻奔赴云南,帮助打通滇缅公路这条生命线。这些佳话至今仍在中马两国人民中广为传颂。”今年4月,习近平主席对马来西亚进行国事访问,他在当地媒体发表的署名文章中提到了这段动人的往事。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中华儿女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社会动员之广泛,民族觉醒之深刻,战斗意志之顽强,必胜信念之坚定,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历史关头,中国人民不仅得到海外侨胞和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还以实际行动支援邻国共御外侮,用大爱诠释人道主义担当。一段段彼此支援、携手抗敌的感人佳话和英雄传奇,多年来通过作家的笔被不断书写和颂扬,在抗战题材文学的星空中闪耀着历久弥新的璀璨光芒。
“希望在救亡的洪流中,竭我一滴之微力”
回首抗战的烽火硝烟,不能忘记海外侨胞这个特殊群体。自九一八事变之后,广大海外侨胞通过国际声援、捐款捐物、物资运输、医疗援助等多种方式融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被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陈嘉庚、中国致公党创始人之一的司徒美堂,到为抗战献身的泰国富商蚁光炎、将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的女英雄李林……广大华侨华人以毁家纾难的报国情怀和不畏牺牲的献身精神,在中国人民抗战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出生于福建厦门的爱国侨领陈嘉庚是南洋地区支援祖国抗战的杰出代表。1940年春夏之交,他突破重重阻挠访问延安,住窑洞、吃粗粮,切身感受到共产党人平等质朴的作风。返回南洋后,他积极向侨胞陈述见闻,并一再表示:“中国的希望在延安。”傅子玖的传记小说《陈嘉庚》以创新手法艺术再现了主人公的光辉一生。陈残云的长篇小说《热带惊涛录》聚焦南洋群岛人民在日军侵略下的生存境遇,描绘华侨青年与当地人民共同抗争的群像图景。在他笔下,有激烈的战争,也有炽热的爱情,更有诉不尽的苦难和眼泪。王永盛的长篇小说《时代荣光——闽南红色风华录》刻画了以陈嘉庚、庄希泉、叶飞、李林、莫耶等为代表的爱国侨领、华侨将军、归侨精英的群像,书写他们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的贡献。
“在延安的耳闻目睹,陈嘉庚道出‘中国的希望在延安’的内心呼唤,因为他看到了中国共产党才是‘福国利民’的政党。”《陈嘉庚传》作者、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朱水涌说,抗日战争中,陈嘉庚作出了巨大贡献。呕心民族复兴,心怀“国之大者”,以“福国利民”为价值判断,是他生命最光辉的地方。
南侨机工的壮举,同样是海外华侨华人与祖国血脉相连的深刻见证。1939年至1942年,在陈嘉庚号召下,前后9批3000多名南洋华侨归国抗战,在滇缅公路上穿越枪林弹雨,抢运军需物资、抢修运输车辆,为抗战筑起一条“不沉的补给线”。他们被称为“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南侨机工),其中1000余人英勇牺牲,长眠在这条生命线上。
“家是我所恋的,双亲弟妹是我所爱的,但是破碎的祖国,更是我所怀念热爱的……我希望我能在救亡的洪流中,竭我一滴之微力。”一位瞒着父母应征机工回国的女扮男装的华侨,在留给父母的书信中如此写道。诸多南侨机工的动人事迹,至今仍广为传颂。张兵执导的纪录片《南侨机工——被遗忘的卫国者》以南侨机工的口述,还原他们用生命捍卫国家尊严的历史真相。黄尧、黄蕙的报告文学《南侨机工——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战纪实》曾入选中国作协2015年重点作品扶持项目,当得知2014年12月定居于中国境内的30名南洋华侨机工中的最后一位辞世,两位作者决定书写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展现他们的爱国情怀和勇毅气概。作家邹凡凡的儿童文学新作《夏归》则以孩童视角,向更年轻的读者讲述这段南侨机工以身救国的奉献史。
为各民族的自由和解放而共同抗争
80多年前,美国飞行员陈纳德率领的勇士们在长空浴血搏杀,开辟了驼峰航线这条抗战“生死航路”,1000多名中美机组人员的英魂长眠于雪域高原。刘小童的纪实文学《驼峰航线》、李建丰的纪实文学《飞虎将军陈纳德》、冯小宁执导的电影《黄河绝恋》等作品,记录下这段中美两国人民用生命共同托举反法西斯胜利的不朽历史。
朝鲜义勇军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时期活跃在太行山一带的国际反法西斯部队。20世纪30年代,还是初中生的朝鲜族青年金学铁只身前往上海参加义烈团反日地下活动,后来参与创建朝鲜义勇军。1941年12月12日凌晨,日军突袭太行山脚下的胡家庄,4名朝鲜义勇军战士和12名营救他们的八路军战士献出了年轻的生命。金学铁在这场战斗中腿部中弹,被押送至日本长崎度过了3年6个月的牢狱生活。
2005年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河北省元氏县委县政府、延边作协与韩国实践文学社共同在胡家庄建立了金学铁、金史良抗日文学碑,纪念朝鲜义勇军作出的贡献。“这两座纪念碑正是东亚各民族共同抗战的历史象征”,金学铁的儿子金海洋表示,当年抗战英雄们不仅是为了本民族的抗战胜利,也是为东亚各民族的自由和解放而共同抗争的,“这种超越国际的人道主义精神将在韩国人民心中引发共鸣。当下,我们不仅要尊重和铭记历史,更要继承抗战英雄们的意志,为各国人民的自由幸福、共同繁荣与进步而努力”。
1936年,26岁的青年美国医生乔治·海德姆随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奔赴陕北。在延安,他被中国共产党的赤诚与坚韧深深感召,决定留在这里救死扶伤。1937年,他将自己的名字改为“马海德”,成为第一位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外国人。“一个人要想作出自己的贡献,必须有一个牢固的精神支柱。”这是马海德生前的人生格言。作家陈敦德的纪实文学作品《大医马海德》紧扣这一核心,记录了马海德将毕生精力贡献给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新中国卫生事业的人生轨迹,向读者呈现了跨越国界、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的医者仁心形象。
救死扶伤的加拿大医生白求恩、在火线上夜以继日救护中国战士和民众的印度援华医生柯棣华、掩护中共地下党员和爱国青年穿越日军封锁线的法国医生贝熙业、设立“南京安全区”为超25万人提供安全庇护的德国友人拉贝……许多国际友人怀着强烈的正义感和国际主义精神,无私支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有资料显示,在抗战时期在华开展医疗活动的国际友人中,有姓名和事迹可考者近40人。周而复的报告文学《诺尔曼·白求恩断片》、郭庆兰和徐宝钧的《我与柯棣华》、张伟和贺洁的《贝熙业传奇》等作品生动讲述了他们的经历和事迹,拉贝的《拉贝日记》更是成为研究南京大屠杀历史的核心文献之一。
在上海市档案馆对外披露的档案中,读者可以看到出生于波兰的新闻记者爱泼斯坦如何写下战地报告《突破封锁进入中国》,向世界揭露日军在中国的残酷暴行;可以看到美国记者史沫特莱如何成为八路军中首位随军的外国记者,向世界传递中国军民英勇抗日的故事;也可以看到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和德国友人王安娜对华无私援助和人道主义关怀……
浙江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浙江省历史学会理事杨菁表示,外国友人的在华义举领先于各国政府,促进世人觉醒,是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先声。通过对敌后战场的考察,与中国人直接交谈,这些外国友人对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加深,“他们因此相信,一个有着四亿人民的团结和民族精神的中国,是不可能被征服的”。
“人性的辉光照亮人类对善良与和平的永恒追寻”
1942年滇缅公路被切断后,滇西成为抗战前线。中国远征军走出国门,与盟军并肩作战,以“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悲壮牺牲打通了这条国际援华生命线。“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罗学蓬和舒莺的长篇历史小说《中国远征军》、余戈的“滇西抗战三部曲”、袁枚芳和吕牧昀的《中国远征军:滇缅战争拼图与老战士口述历史》、兰晓龙的长篇小说《我的团长我的团》等作品,都浓墨重彩书写了中国远征军的英雄事迹,再现了诸多特殊的滇缅战役历史细节,展现了一段悲壮而辉煌的中华民族的抗战历程。
更令人动容的,还有普通中国民众对外国友人的舍命相助。近年来,随着杨怡芬的长篇小说《海上繁花》、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电影《东极岛》等文艺作品的推出,“里斯本丸”营救事件逐渐为更多人所知。刚刚与读者见面的曾有情、张子影的长篇小说《里斯本丸悲歌》,同样讲述了东极渔民冒死营救英军战俘的感人故事。在张子影看来,中国的渔民们识字不多,却用最朴素的行动对人性与道德的选择题做出了回答,“当生命在眼前挣扎,国籍、阵营、语言都该让位于‘救’这个字,这种人类本能的善意,比任何宣言都更有力量”。书写下这些故事,是为了证明“人性的辉光从未熄灭,它始终在历史的长河中,照亮人类对善良与和平的永恒追寻”。
俄罗斯驻华使馆提供的资料显示,整个抗日战争时期,苏联援华飞机1000多架。在多次空战和轰炸中,苏联志愿航空队击沉日本兵舰十几艘,击落、击伤敌机数百架。苏联飞行员库里申科率领苏联空军重型轰炸机编队来到中国,帮助中国人民抗击日寇,最后英勇牺牲在中国大地上。
中国人民没有忘记这位英雄。在参加库里申科追悼会的普通老百姓中,就有谭忠惠的父亲。这位老人经常对子女讲:“一个外国人为中国人的和平战死,我们要记住这份恩情!”自1958年起,从事绿化工作的谭忠惠主动请缨为库里申科守墓。至今,她和儿子魏映祥已经接力守护烈士墓园67年,用平凡的一生诠释了超越血缘的感恩与陪伴。丁小炜的纪实文学《一腔无声血》中的《追忆库里申科》通过对历史的钩沉,让人铭记库里申科这位为中国抗战而献身的苏联飞行员,还有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为其守墓、懂得感恩的谭忠惠母子。
今天,抗战题材文艺作品的创作尤其需要作者秉持正确的二战史观,着眼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历史地位,书写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凸显中国始终致力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抗日战争史研究室主任吴敏超表示,站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时间节点上回顾过去、展望未来,要贯通抗战史和二战史视野,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局势、民族解放运动等视角研究宏观问题,将中国抗战置于世界大背景、历史大格局之下进行探讨,向世界讲好中国抗战故事,构建说得通、传得开的中国抗战史研究话语体系。
传颂命运与共的友谊,铸就众志成城的力量。在伟大抗战精神感召下,中国人民将携手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坚定做历史记忆的守护者、发展振兴的同行者、国际公平正义的捍卫者,为创造人类美好未来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