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新”变

时间:2025-08-28 14:48:09 编辑:sjh
分享至

“古代典籍是穿越时光的文明信使,更是文明传承的基因图谱。现代信息技术与古老的文化载体相结合,为解决困扰广大读者的‘古字难认、古文难懂、古书难寻’的难题打开了一条新途径……”近日,由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指导、陕西省图书馆(陕西省古籍保护中心)主办的2025古籍数字化与活化利用经验交流活动在陕西西安举办。活动展示了全国图书馆界、古籍存藏单位及科技企业带来的丰富实践案例,更有专业人士分享经验、建言献策,生动展现了我国古籍活化利用的新路径、新生态。

科技加持,降低古籍阅读门槛

短视频讲解让艰深古籍的内涵变得通俗易懂;轻点屏幕可与虚拟人物对话,在《本草纲目》中辨识百草;扫描图片、输入文字,即刻生成专属阅读分享视频……交流活动现场,中科数字(北京)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宇超展示了《本草纲目》裸眼3D增强阅读项目:打开小程序,一个涵盖水、火、土、金石等16部的中药柜跃然屏上,点击其中的“人参”药屉,详细的图文介绍即刻呈现,还可360度查看人参全貌……

“这是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裸眼3D虚拟仿真技术等打造的沉浸式阅读方案。目前,我们已经完成《本草纲目》《天工开物》的部分内容开发并落地北京城市图书馆。”张宇超介绍。

“通过AI技术生成的知识图谱、短视频、虚拟展览,能够使古籍中晦涩难懂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易于大众理解和接受,有效推动古籍文化的普及传播。”陕西省图书馆馆长、陕西省古籍保护中心主任周云岳说。

数字化整理,让古籍“云端共享”

从资源基础来看,全国各级公共图书馆拥有大量的古籍收藏,其中不乏孤本、善本等稀缺文献,构成了古籍智慧化转化的源头活水。目前,公共图书馆打造古籍智慧化服务平台已有不少成功案例,辅助古籍爱好者、专家学者进行研究和学习,实现了对专业服务的突破、对大众服务的拓展。

2023年,陕西开始搭建全省历史文献数据库发布平台;2024年至今,陕西省图书馆组织全省15家单位参与到“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项目”古籍数字化整理加工工作中,目标是完成10万页古籍的数字化扫描、图像处理、 数据存储与管理及审核上传,推动陕西省古籍资源从“深锁高阁”走向“云端共享”。

作为湖北省重大文化工程,《荆楚文库》旨在全方位搜集整理湖北历史文献,建立完整的研究湖北的文化资料体系。“我们承接了《荆楚文库》的数字化项目,通过构建数字阅读平台和知识服务体系,为读者提供文献阅读、多方式检索、知识图谱、版式对照等服务,不断提升古籍数字资源的服务水平。”湖北省图书馆馆长刘伟成介绍。

据悉,国家图书馆“中华古籍智慧化服务平台”已于今年5月上线。该平台整合了国家图书馆和各地古籍收藏单位的万余种古籍数字化资源,汇聚了“古籍里的黄河”“百部经典”“山海经”“每日读经典”等多个特色专题,同时还提供各省古籍专题资源链接,为广大读者提供开放共享、全面多元的古籍资源和科技赋能、便捷高效的智慧服务。除检索、导航、文本对照阅读等基础功能外,该平台还借助大语言模型等先进技术,提供自动句读、自动翻译、知识抽取等服务,拉近古籍与普通读者的距离。

古籍“新”变(图1)

2025古籍数字化与活化利用经验交流活动上,裸眼3D增强阅读项目吸引图书馆人争相体验。 陕西省图书馆供图

文旅融合,传承更具活力

北宋元祐元年,读书人张礼与友人从京兆府安上门(今西安城墙永宁门)出发,游历长安城南诸多名胜古迹,历时七日写成《游城南记》。这不仅是宋代记载西安城南名胜的重要文献,也成为后世文人墨客游览西安城南的“旅游手册”。

今年4月,陕西省图书馆携手西安博物院,连续举办两场文化研学活动,80多位读者沿《游城南记》的路线探访长安城南古迹。行走过程中,主办方结合相关古籍、碑刻与现代考古成果进行讲解,并对游览体验短视频进行网络展播……活动的举办让人们看到了古籍活化的另一种可能。

此次古籍数字化与活化利用经验交流活动现场还发布了“2025古籍数字化与活化利用典型案例”,“跨越千载 再游长安——《游城南记》古籍研学活动”、合肥市中心图书馆的“《徐霞客游记》沉浸式互动阅读展”、南京图书馆的“文化走读古籍篇——馆藏古籍溯金陵 行走人间四百年”与云南省图书馆的“《滇南草本》知识库建设与活化利用”等20个案例入选。

“AI代码写不出古籍里的温度,技术再发达也代替不了人文的深度。”与会嘉宾也提醒,公共图书馆不能盲目迷信技术,变成“算法的跟班”。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副主任萨仁高娃总结,各图书馆在进行古籍数字化与活化利用的探索实践时,呈现出“技术突破型、知识重组型、文旅融合型”三大创新路径。期待系列成果的发布和宣传推广,让大众更近距离接触古籍、了解古籍保护的意义和必要性,吸引更多人加入古籍保护队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