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油印社报《小禾》
如今的《小禾》已出版了318期
在农民作家家中开笔会已是朝阳作家们的“家常便饭”。图为笔会现场。 朝阳市作协供图
小凌河流域作家群的部分作品在当地的农家书屋常年展出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朝阳市小凌河流域陆续走出了数百名作家,其中中国作协会员6人,省作协会员46人,市县作协会员100余人。他们的书写如凌河水般延绵不断,奔流不止。
近日,在辽宁省作协召开的小凌河流域作家群文学实践与时代价值研讨会上,20名小凌河流域作家群代表作家、辽宁省内文学评论家对小凌河流域作家群的创作和传承进行了回溯与展望。
为何在小凌河流域产生如此多的农民作家?他们如何“用双手耕耘土地”的同时,又用文学和艺术抒写对生活的热爱?如何比肩“西海固农民作家群”,将作品托举到全国舞台?小凌河的文脉又该如何赓续?这次话题在研讨会上得到了深入的探讨。
四十年河脉孕文心:文学群落的自然生长
小凌河,是流淌在朝阳大地上的母亲河,在朝阳县境内从东南部9个乡镇经过,流长118公里。它像一条温润的血脉,滋养着两岸20多万常住人口。40年来,正是这条河的浸润,让“亦耕亦读”的文学种子在泥土里生根发芽,长成了“枝繁叶茂”的文学群落。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小凌河流域涌现出一批扎根乡土、笔耕不辍的农民作家,他们用质朴的文字、真挚的情感,描绘着乡村生活的点点滴滴,书写着新时代的山乡巨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小凌河流域作家群”文学现象。代表性作家有李铭、娜仁琪琪格、秦朝晖、魏泽先、周莲珊、于香菊、李广智、朱振山、苏笑嫣、北君、陈雨飞等人,其中中国作协会员6人,省作协会员46人,市县作协会员100余人。小凌河流域作家群已然成为辽宁乃至中国当代文学版图上的一道亮丽景观,为新大众文艺的繁荣和写作的兴起提供了宝贵经验。
“我家住在小凌河流域,其实是小凌河的一根毛细血管。我9岁的时候才第一次进城,那是因为在学校左腿摔骨折了,我爸抱着我坐在大卡车上去医院。我边哭边看外面,奇怪地发现老爷岭北边的河水倒流了。童年时期的这一幕情景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已是省文化艺术研究院专业编剧、一级作家的李铭说,那时他深深感受到了一条河对他的影响。
李铭认为,小凌河流域作家群是一条河和一群人的故事。“在老爷岭岭北,有位中医叫李永年,行医务农间隙笔耕不辍,以文会友,我们这些热爱创作的农民写作者都端过他家的饭碗。记得那年他申请加入省作协的时候,资料是我帮着整理的。当辽宁作家网公布新会员名单时,我在他家里见证了他的幸福和喜悦。几年后,老人离世,他的墓地就在凤凰山下,凌河水在不远处缓缓流淌,墓碑上写着‘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这是我见过最有情感的墓碑。”
农民作家周莲珊的生活,更是这条河与文学最朴素的共生样本。“每天凌晨4点下地,傍晚钻进文学世界,43年游走在锄头与笔杆之间。”他出版的40多本著作里,《雪狼白蹄儿》中叼走羊崽的狼、《乡野放歌》里弯腰割稻的身影,全是小凌河畔的生活日常。自上世纪80年代起,这样的写作者不断涌现:魏泽先的散文里带着红山土的腥气,陈雨飞的文字里飘着玉米地的香……
文学的生长从不止于个体。1985年,作家赵清余在尚志红军学校创办了“小荷文学社”,编印社报《小禾》。“当时《小禾》是半月一期的8开作文报,学生自筹一张白纸,印作文之后,再发回去。”《小禾》从刻版油印到如今的彩色印刷,40年来在一代代老师的传承接力下,出版了318期,为无数孩子撒下了文学的种子,放飞了最初的文学梦想。
赵清余介绍,小荷文学社40多年来组织参加全国、省、市、县各类征文50余次,有300篇作品获各类奖项,推荐学生作文数千篇,在全国各类刊物公开发表200多篇。小荷文学社中有4人加入了辽宁省作家协会,有8人加入省散文学会,有数十人加入市县作家协会、楹联家协会。
朝阳县文联、作协一直采取积极推荐市作协会员,创办文学创作基地,组织农民作家笔会等方式,支持、保护小凌河流域文脉。
沈阳师范大学教授胡玉伟说,河流是孕育生命、生成历史的,综观古今中外文学史,以河流为核心意象、叙事背景,或以河流相关的文化为审美中心的作品数量很多,如萧红的《呼兰河传》、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津子围的《大辽河》以及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河流三部曲”等。
“在中国现代作家的意识当中,‘河’更多地与民族、国家及其历史发生着密切联系。与其他流域文学相比,小凌河流域文学呈现出独特的内外部结构和风格特质。”胡玉伟说。
从炕头到文坛:文脉传承的突破与地域超越
小凌河流域作家群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小凌河流域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民间文学繁荣,红色记忆深远,文学社团活跃,为农民作家的成长提供了沃土,东北作家群著名作家萧军出生于这里。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几代人在文学道路上的挣扎与跋涉,而且难得的是,小凌河作家群的作家从不会独行,他们总会遇到领路人和同路者。
周莲珊多年来创作、主编、出版儿童文学图书200多本。其中,短篇少年小说《雪狼白蹄儿》获第八届冰心儿童文学奖。他忘不了自己在文学路上的领路人。“2000年前后,我还不会用电脑。已经是成名作家的胡景芳老师把我喊到家里,手把手教我开机、建文档、点存档。头一回写长篇,8000字没存盘就关机,我急得直跺脚。后来稿子获了奖,我也成了朝阳县第一个用上电脑的农民作家。”周莲珊回忆,胡景芳的签名书和手稿一捆捆塞给他,还说:“书和饭一样,越分越香。”
后来周莲珊学胡景芳,把自家堂屋改成书屋,培训了上千名文学爱好者。
李铭回忆,他刚买电脑时不会打字,就去尚志乡找周莲珊大哥请教。“大哥要去集市上卖面粉和大米,也顾不上忙,就把我请到他家的小屋里。嫂子炒菜,我们喝酒、吃饭、谈文学。长夜漫漫,我们睡意全无,谈文学到深夜。第二天一大早,他就起来烧水、热车,再去集市上做买卖。我徒步走着去冯杖子,路过雨飞家,去赵清余二哥家。二哥在家等得焦急,一只小鸡也早被他下锅,我们就在二哥家的火炕上聊文学聊写作……”
这样的文学聚会时常发生,也成为小凌河流域文学青年们胸口烫人的火,心中存留的光。
“记得在2001年,有十多名农民来我家开改稿会,我爸和他们在炕上围坐聊得热烈,我妈和婶子们在外屋做饭。那次改稿会一连开了好几天。”朝阳市文联副主席林爱华讲述当年的场景。她说:“这片土地有一群热爱文学的人,有一群甘为别人做嫁衣的人,是一方充满魅力的热土。”
作为“文二代”,秦灵静讲述了自己的文学路:“小的时候,不理解老爸为什么一提起小凌河就那么自豪,那么眉飞色舞。现在我理解了,这片土地的文学是原始的、厚重的、沉稳的,更是兼备文化深度与文脉亮度的。今后,我也立志成为一名乡土作家,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捧着一本本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作品,在小凌河畔与农民作家座谈,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如此接地气的研讨会。”胡玉伟说了自己的感受,“品读小凌河流域作家群的作品,我有个深切的感受,即这些作者是站在本土的文化立场,讲述小凌河的历史和现实及至未来,这是东北作家标志性的文化精神的回归。辽宁的辽河流域和大、小凌河流域都是文化厚土和精神策源地,我们深挖小凌河流域文化的内涵精神,打造辽宁标识性文学品牌、新文旅产业的生长点,都是可能的。”
流向更远方:地域作家群的时代价值与未来
胡玉伟注意到,小凌河流域作家的叙事采用内视角,这是东北作家的一种实践进步和精神谱系上的突破,或者说是一个标志性的文化精神回归。
“小凌河流域作家群以‘素人写作’的蓬勃生命力,为新时代文学注入了乡土基因与民间智慧,这是对文化根脉的坚守,也是对文学创新的探索。”省作协副主席王文军说,小凌河农民作家群带来的思考和启示是多方面的,它印证了文学与乡村振兴互相赋能的重要价值——文学与文化滋润了这片土地,给这里的人民提供了战胜困难,创造美好生活的力量。
东北大学教授周荣总结出小凌河流域作家群文学特点:一是人员都来自农村基层;二是属于业余或半业余写作;三是文学活动多样化,除了个体写作,还有坚持40年的文学社、改稿会、免费文学辅导等多种形式。“文学已经融入小凌河流域的乡村日常生活中,成为精神生活与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这种独特的文学景观重构了文学生活在当下的意义,是新大众文艺的典型代表。”她评价。
省作协党组书记、主席周景雷认为,小凌河流域作家群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民作家创作群体以人民为中心,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他们不离乡、不离土的“在地性”创作,表达出的情感、意趣、认知都是最本质的;二是这一群体性创作是新时代新大众文艺的具体表现形式;三是他们的作品通过作者的反思和静态的描摹,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乡村社会发生的变化进行了忠实的呈现,对新时代山乡巨变进行了记录和歌颂。
从朝阳走出去的青年评论家何家欢说:“辽西的自然风物、历史文化、乡土风情构成了小凌河流域作家群的创作底色,从而又生成了各种多元化的创作风格和叙事样态,这些丰富多元的文学书写,构成了作家群蓬勃的创作气象和地域特色。”另一位评论家说:“从炕头写作到省级研讨会,这条河用40年时间,完成了一次从‘毛细血管’到‘文学动脉’的转变。”
但“小凌河流域农民作家群”的发展并非没有隐忧。
目前,学术界对小凌河流域农民作家群的研究仍处于碎片化阶段,尚未形成系统性、理论化的成果。缺乏专业团队从文学社会学、地域文化学等多学科视角,深入剖析作家群形成的内在机制、创作风格演变规律及其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独特价值。同时,宣传推广不足,导致这一文学群体知名度较低。
同时,因生存环境限制,尽管农民作家创作热情较高,但创作过程缺乏科学规划与专业指导。在选题策划方面,部分作家对时代主题把握不够精准,未能将乡村振兴、文化传承等重大题材与自身创作有机结合;在写作技巧上,存在叙事手法单一、人物塑造扁平化等问题,对现代文学创作理念和表现形式的吸收应用不足。
更值得关注的是人才梯队断层问题凸显。从年龄结构来看,农民作家群以中老年群体为主,45岁以上作家占比超八成,青年作家数量极少,呈现“青黄不接”的严峻局面,继而导致作品质量提升面临多重瓶颈。
周景雷表示,省作协将会加强对小凌河流域作家群的指导,专注乡村,专注小凌河流域,开拓创新,丰富创作主题,打造地域性特色。他也希望作家将视野放得更宽、更远,红山文化、三燕文化、民族文化等都可以为文学创作提供灵感和素材的来源,文学要成为文化的载体。
据悉,省作协将派专家赴朝阳县,撰写评论并在国家级刊物发声;邀名家授课、改稿,每年至少一次高水准采风;设儿童文学讲座,培养后备力量。县里办“小凌河农民作家群”文学展,优秀作品进省作协巡展。筹资出版丛书,网站、公众号同步推介。省作协协助完善社团章程,建文学创作基地,争取中国“文学之乡”,为农民作家搭建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