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濮阳戚城公园的戚城书院内,一场特别的揭牌仪式吸引了众多市民。以建筑工人刘诗利名字命名的“诗利书房”在这里正式开放。
59岁的刘诗利是濮阳县文留镇的一名建筑工人。今年6月初,他在北京西单图书大厦购书时偶遇作家陈行甲,其热爱读书的故事被拍成视频传上网后,感动了无数网友。“脚踩泥泞依然仰望星空”的评语,让这名普通建筑工人成为“阅读网红”。
“没想到我这辈子还能和书房扯上关系。打工一天累得腰酸背痛,可翻几页书,心里就亮堂了。”揭牌仪式上,刘诗利抚摸着崭新的书架,黝黑的脸上露出质朴的笑容。曾做过11年民办教师的他,如今在工地上干活,始终保持着阅读习惯。
戚城书院院长刘浩军是被刘诗利故事打动的人之一。刘浩军说,刘诗利对知识、对书籍的热爱,让他深信刘诗利是值得结交的人,很想让刘诗利一直走在推广阅读、传承文化的路上。于是,他就有了在戚城书院成立“诗利书房”的想法:一方面让刘诗利在这里有个落脚、休息的地方;另一方面也为城市打造一个公共阅读空间,带动更多人热爱读书。
于是,在刘浩军的倡议下,濮阳市委宣传部、市文联等多部门迅速响应,仅用很短时间就将“诗利书房”从构想变为现实。
这个温暖的故事背后,是濮阳持续推进“书香城市”建设的努力。近年来,濮阳市将全民阅读作为重要民生工程,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当天,濮阳市委书记万正峰、市长朱良才曾联名致信广大党员干部和市民群众:“让阅读点亮生活,让文化滋养心灵。”这封信在当地朋友圈刷屏,成为推动全民阅读的生动注脚。
走进濮阳市图书馆新馆,122亩的现代化馆舍内,读者或静坐阅读,或在电子阅览区浏览数字资源。这座投资2.15亿元建成的图书馆,与遍布城乡的51个分馆共同构成了城市阅读网络。
在数字化阅读方面,濮阳同样走在前列。市民只需办理借阅证,就能免费使用52.3万册电子书、10万小时音频资源。
在濮阳,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更是贯穿全年。从“您读书·我买单”惠民活动到“最美读书声”诵读比赛,从暑期青少年朗诵大赛到“我是小小图书管理员”社会实践,今年上半年,濮阳市图书馆共开展线上、线下阅读活动244场,吸引了超12万人次参与。
这种努力正在见效。在濮阳,阅读的种子已播撒到各个角落。截至目前,全市378所学校成功创建市级“书香校园”、710所学校成功创建县级“书香校园”,基本实现全部城镇学校创建市级“书香校园”、全部农村学校创建县级“书香校园”;华英人文美学馆自2009年起坚持开办“华英讲坛”,邀请文化人士开展文化讲座,传播知识与文化。
“一个家庭没有书房,就会缺少书香味道;一个城市没有书房,文明就缺少一角。”濮阳市文联主席董玉清说。如今漫步濮阳,公园长椅上的阅读老人、公交站台边的读书学生、社区书屋里的亲子共读,构成了这座城市最动人的风景。
“阅读让平凡人发光,也让城市更有温度。”濮阳市文化广电体育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深化全民阅读工作,让书香成为这座城市最独特的气质,为书香中国建设贡献“濮阳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