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展览中心内布展工作昨天进入收尾阶段,不少展台已经搭建完毕。 文汇报记者 周俊超摄
“书香是一种氛围”——步入焕然一新的上海书展主会场上海展览中心,主题雕塑下这行标语与“我爱读书,我爱生活”呼应,恰是盛夏八月上海书展的鲜活注脚。今天,众多书迷翘首以待的2025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开幕,双主场首开先河——上海展览中心与上海书城共同担纲,4.2万平方米空间化身书海,超12万种图书、1267场活动等待读者共赴书香之约。
作为上海乃至全国最具影响力的文化盛会之一,它不仅是阅读盛宴,更是一座城市每年一次的精神集结。2025上海书展延续了往年的热闹与丰富:展销图书、文化讲座、名家签售、阅读推广等活动被很多网友制成“花式攻略”;也多了许多“首次”创新,力争为新老读者带来新鲜感与体验感。身处互联网时代,我们为什么还要走进线下的上海书展?答案或许藏在“链接”与“入口”里。
链接人与书的文化集市
在短视频和人工智能精准推荐的浪潮中,有人会问:在家就能在线看书、刷知识节目,为什么还要冒着酷暑去挤人潮、翻纸质书?
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邓建国看来,“走进书展、触摸纸书,有助于提醒我们——慢下来,深层阅读,深度专注,才不会被信息洪流卷走”。是书展,把阅读从个人行为,变成整座城市的文化盛事。“这种参与性与沉浸式的文化现场让我们意识到阅读不是孤立的滑动屏幕,而是一种活着的文化链接。”他形容上海书展如同大型文化集市,让人愿意放下手机,走进人群。由此,虚拟时代“想象的共同体”变成了线下真实共同体——读书人在书展上如部队会师般相互看见、攀谈、握手、拥抱和鼓劲。
参加上海书展,不用担心“曲高和寡”,小众图书、大部头学术丛书,都不愁知音。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党委书记陈义望有感而发,每年都会把最重磅的看家产品拿到书展平台首发首秀,“上海的读者有眼光、有审美,出版人要配得上书迷们的期待”。做书人与读书人因书展而邂逅,形成了富有诗意的链接。
打通全民阅读的更多入口
经过21届培育壮大,上海书展已然触达这座城市的毛细血管,打通全民阅读的更多入口。读书不再只是凝视文字,而是与城市共舞的姿态。上海这部大书,等你来阅!
本届上海书展推出“双主场+X+N”模式,各区级分会场和部分实体书店、图书馆等特色分会场呈现“不止于书、不止于展”的多种可能。活动阵地还首次延伸至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推动书展资源下沉一线。更有上海展览中心户外喷水池广场化身“阅界夜市”,上海书城七层空间变身流动的知识剧场。
上海书展各区分会场彰显区域人文特色,比如,长宁区参与主办第二届“书香上海·东方阅读盛典”,开启“悦读长宁·东方读书会”系列活动;宝山区图书馆联合中国邮政定制的“研学手册”收录书展活动信息,打造随身携带的“文化护照”,指引读者感受阅读魅力;松江区“奇换公园”旧书交换市集将举办“古籍新生”修复展示等;嘉定区通过童声绘乡情、行走非遗、书香田园等活动推动乡村阅读……参与上海书展的46处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设在公园、社区、商场、楼宇、邮局、图书馆、美术馆等空间,让市民转角就遇到阅读。
助力文旅商体展融合,上海书展解锁“书展+”新场景,让阅读内涵更丰富立体。除了设立“阅界夜市”打造“书展+夜市经济”,还让上海书展吉祥物“逗点”与《浪浪山小妖怪》IP形象联动亮相公交车,“书展+影视”成为串联文化地标与城市空间的新纽带;推出地铁电子纪念联票、书展文具联票、上海插画艺术节联票、看东方联票等,充分玩转“票根经济”。上海书展也不止于上海,还要“走出去”。从福建三明到新疆喀什,再到热门景区浙江乌镇,上海书展打破地域界限,充分释放溢出效应。
这或许正是书展的终极意义:让书香从殿堂渗入街巷,让每个平凡瞬间都拥有诗意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