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踪太白故里:古典文学学者感悟千年诗心

时间:2025-08-06 14:20:37 编辑:sjh
分享至

涪江清波映照着青莲居士的飘逸身影:在太白碑林静静伫立,李白汉白玉塑像衣袂翻飞,似欲乘风而起,学者们实地感受“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千古豪情;漫步匡山的“太白亭”、“太白读书处”遗迹,耳边仿佛传来杜甫赠李白诗中的名句:“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8月2日至3日,一场连接古今的学术会议——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第八届全国硕博研究生学术会议暨李杜研究学术会议在诗仙故里举行。

寻踪太白故里:古典文学学者感悟千年诗心(图1)

学术研讨现场。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硕博研究生学术会议已连续举办8年。去年,它首次走出博物馆,来到杜甫先生送友人回成都时绕道之处——广元苍溪。今年,这场硕博学术会议再次追寻古典诗歌的足迹,来到诗仙李白故里。

全国范围内,两百余篇优秀投稿论文经过层层筛选,最终只有12篇脱颖而出,获得现场“论剑”资格。当山东大学博士生张诺丕第五次站上这个讲台宣读论文时,他眼中跃动着那份属于青年学人的坚定光芒:“每次聆听前辈分享,都像推开一扇新的窗。”

会议现场,白发学者与青涩学子齐聚一堂,共话古典诗歌传承。四十余年前,西南民族大学徐希平教授尚是一名青涩学子时,便曾在李白故里宣读论文。如今,他已连续多年亲自指导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硕博研究生学术会议的学子。他介绍道:“今年的会议突破传统,首次将视野从杜甫拓展至李白,更聚焦李杜关系研究。在太白故里探讨李杜辉映的千古命题,是地域与主题的天成之合。”

四川大学硕士研究生康雅洁的论文赢得了专家的赞许。她珍惜这难得的“面对面”:“前辈学者目光如炬,直指我论述中的薄弱之处,寥寥数语便拨云见日。这样的点拨、这样的实地寻踪,是书本里永远寻不到的珍宝。”

西华大学副教授王燕飞在前期审阅中见证了青年视角的锐气与创新。“微观如李杜诗艺的精细比照、文本的严谨考据,宏观如古典诗歌远播海外的壮阔图景,视野开阔。”他介绍,更有不少学子引入数字人文的利器,运用现代搜索引擎,为我们勾勒出李杜诗歌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脉络,“这是时代赋予古典诗歌研究的新声。”

看着年轻学子们热情地剖析古典诗句,追寻诗人足迹,作为东道主,江油市李白纪念馆馆长丁颖感慨,“感受到一种蓬勃的传承力量在涌动。”她表示,杜甫草堂博物馆的深厚学术积淀,与李白纪念馆所守护的诗仙血脉在此刻交融。

这场由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江油市李白纪念馆等单位联合主办的学术交流活动,其意义早已超越单纯的学术交流。它恰是《四川省十六家一级博物馆“大馆带小馆”中小博物馆帮扶工作倡议书》精神的生动实践。继双方签订十余条共建机制后,这场以李杜诗歌为纽带的学术活动,为“大馆带小馆”注入了丰盈的文化内涵。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馆长王飞展望未来:“以诗为媒,我们共筑此桥。在李白故里共同深耕李杜文化,其意义在于将伟大诗歌的种子,深深播撒进青年一代的心田。这关乎研究的深化,更系于文化血脉的永续。”他透露,双方的合作将向更深处拓展——文物修复的精益求精,展览策划的创意迭出,让李杜精神在当代焕发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