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市漫游者”女性诗歌团体新书发布

时间:2025-08-06 14:17:31 编辑:sjh
分享至

进入新世纪后,女性诗歌作为一种现象,日益引发关注,相比八九十年代的创作实践更增添了现实主义的维度,进一步打开了社会阶层、城乡互动等话语空间,女性诗歌拥有了更广阔的写作主题。从新世纪初至今的女性诗歌研究中依然存在诸多有待继续厘清和深化的议题,也期待着更丰富的诗学面向和表述方式。

上海“城市漫游者”女性诗歌团体新书发布(图1)

上海“城市漫游者”女性诗歌团体新书发布(图2)

日前,“城市漫游者”女性诗歌团体的诗人们在上海师范大学和上海大学分别举办了“‘能量在那里聚集’:《我们将各自辗转如岛》新书发布会”和“《我们将各自辗转如岛》诗集发布会暨新世纪女性诗歌研讨会”两场活动,以新出版的诗集为讨论文本,与诗人、诗歌批评家围绕都市场域、女性诗歌等关键词,展开了具有深度的对话。

上海“城市漫游者”女性诗歌团体新书发布(图3)

上海“城市漫游者”女性诗歌团体新书发布(图4)

两场活动分为主旨发言、诗人谈创作经验、嘉宾发言三个环节。

在主旨发言环节,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宏超认为,从上师大校园走出来的“城市漫游者”女性诗歌团体,成立至今已近十年,也是高校诗歌创作传统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复旦大学古籍所教授陈建华认为“城市漫游者”女性诗歌团体乃是由一批“90后”女诗人经过多年的互相探讨和实践而形成的集体,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值得关注研究的诗歌现象,依据该团体而出版的诗集对国内诗坛来说,是富有事件意义的。在他看来,诗集《我们将各自辗转如岛》以一种明确的女性姿态,介入了当前全球性的危机时刻,具有温和但坚决的“危险意识”。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钱文亮指出,“城市漫游者”的可贵之处在于贡献了一个现当代诗歌史上极为少见的、纯粹的女性诗歌团体,具有多维度的研究价值,这本诗集中的作品告别了以往均质化的、整体性的历史叙事,体现了更加微观化的后现代多元世界,每位诗人的生活和诗歌都自成一个世界。

在诗人谈创作经验环节,朱春婷表示,上海“城市漫游者”女性诗歌团体现有7位身处全国多地的“90后”女诗人,发起于一个典型的都市场域——上海,而城市语境中的生活正是团体书写的对象。她认为,城市生活的底座仿佛一片海,连接着孤岛般的城市人。此外,女性诗歌应该突破以往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以“去中心化”的思维方式去思考主体与世界的关系。“各自辗转如岛”既是诗集的书名,同时也体现了团体理念,即勇敢接受和处理时代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陈铭璐从自身创作经验出发,指出该团体乃是同出于对诗歌的兴趣和相近的审美取向而慢慢形成的,“上海”在其中具有特殊的意义。身为女性诗人,她并不愿陷入性别主义的牢笼,更愿意把精力用于诗歌语言实验和生活体察。

严天以其创作的诗歌为例,表达了对“WIFI依赖”、“低头族”、“收快递成瘾”等城市症候和女性处境的反思,呼吁社会应该更加关注女性的主体价值。

屠丽洁自述星象乃是其诗歌中频繁出现的意象,构建起一个隐喻性心理场域。当她在诗中书写星座时,就是在进行一场精神考古,挖掘那些深植于集体无意识中的父权密码,并试图松动甚至瓦解它。

钱芝安认为,城市对她而言并非庞大坚硬的“他者”,而是一种内心向外部空间投射的显影。女性诗歌必须先把被隐藏的声音、被掩盖的经验摊开来说,才能找到通往平等的路径。

黄艺兰认为女性从“沉默”到“发声”是一个重要的文学与文化命题,且每个女诗人都有着不同的发声方式。她自述其诗歌中有很多“沉默”和“空白”,不过这种空白不是完全的沉默和无声,反而能让她听到更多细碎的声音,召唤出德勒兹式的“任意空间”。

在嘉宾发言环节,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杨四平从空间与性别的角度指出,文学中的城市常被赋予女性化的特质,如敏感、阴柔、多愁善感等,充满多样性,因此城市、女性和诗歌的结合有其天然的成分,值得深入研究。罗马第一大学的汉学博士生林明月认为,该团体选用“城市漫游者”作为名称,明显彰显了“城市”这一地点对她们身份和创作的重要意义。她们不仅借用了波德莱尔与本雅明提出的“城市漫游者”概念,更在此基础上将这一原本男性化的形象女性化,并赋予其独特的“上海性”。诗人兼翻译家杨铁军认为,该团体中的诗人有不同的诗学取向,从不同的向度丰富而非分散了“漫游”的意义。她们的承担虽然侧重于个体和诗歌层面,但这种承担在这一时代是十分重要的。《上海文化》编辑木叶认为,无论是对书写者还是被书写者来说,承认女性身份都是一种双重的觉醒,并指出该诗集既继承了当代女性诗歌的传统,同时也充满了拷问性思考,传递出和前辈诗人不同的气息。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所副教授朱琺认为,上海是具有魔力的城市,每位身处其中的人都可能被它改造,诗人更是如此。该团体通过写作实践打破了时空界限,或者说以另一种时空组织原则重新定义了城市。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王晓渔认为,当代诗歌的场景是不断变化的,不同时代诗歌场域的变化可以构成一个有趣的系列,而校园和网络是当代诗歌运作的重要场域。“城市漫游者”团体不仅出身于上海师范大学这座高校,且基本以微信等网络媒介为发表平台,表明网络的出现给新诗写作提供了巨大空间。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翟月琴认为,“城市漫游者”具有一种发声意识,她们认为女人作为主体,应该发出一种以女人作为主体、自我表达的声音。诗人、诗评家崖丽娟认为,“城市漫游者”有着明显的性别写作特征,且有阶段性的调整和变化。成员从高校毕业后从事不同的行业,因此在创作时也会从自己的社会身份和生命经验去理解自己眼中的城市、女性和诗歌写作的关系。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诗歌工作室的瑞箫注意到该团体和陈东东、王寅、陆忆敏等上海前辈诗人的关系。她认为该诗集并非简单强调女性主义宣言,而是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气氛。

书评人王珏以“物”、“词”、“人”三位一体的结构对该诗集做了整体性论述,并观察到诗人们具有女巫的天赋,凭借直觉可以达到事物的核心本质,并用预言的形式表达出来。诗人米绿意认为,“城市漫游者”展现了一个群体自由、独立灵魂的美好的生存状态。诗人于一榛认为,“城市漫游者”的诗集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充分的覆盖,可以看到同一个诗人随着时间而与团体之间的动态变化。温州大学青年学者黄家光指出,该团体诗歌是以自身混沌的、破坏性的、无序的心灵力量,作为一种转换的契机,进而释放出新的能量。诗人曼迪认为,该团体的7位女诗人共同打破了传统女性诗歌的柔美窠臼,跳出“女性经验”的单一框架,呈现出更富探索性且紧贴时代的姿态。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博士后黄琼瑶认为,该团体的诗歌如同隐藏在城市中的一双双小眼睛或是收音机,收集着城市生活带来的各种感受。

上海“城市漫游者”女性诗歌团体新书发布(图5)

两场活动均围绕“城市漫游者”女性诗歌团体新出版的诗集《我们将各自辗转如岛》及场域与新世纪女性诗歌的话题展开,可以发现在都市空间、性别问题和自我定位方面,“城市漫游者”为女性诗歌写作提供了另一面相的思考和贡献。诗集《我们将各自辗转如岛》拓展了女性诗歌疆域的同时,也构成了当代文学生机勃勃的多元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