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铸英雄浩气 书写沂蒙精神

时间:2025-08-06 14:17:02 编辑:sjh
分享至

山东抗战题材文学作品不仅属于齐鲁大地,更是国家记忆、民族记忆的有机组成部分。山东人民在党的团结引领下孕育形成的沂蒙精神,生动诠释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近年来,山东用好红色资源,创新表现形式,深入推进抗战题材文学创作。这些作品通过鲜活的艺术表达,传承红色基因,再现抗战峥嵘岁月,让英雄事迹代代相传,为文化强国建设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

沂蒙精神中的人民底色

以沂蒙山区为中心的山东革命根据地,是革命战争年代全国持续时间最长的革命根据地之一,不仅是牵制消灭日伪军的重要战场,还是联系华北、华中根据地的重要战略枢纽。沂蒙人民以“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的奉献精神,为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铸就了以“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为基本内涵的沂蒙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临沂考察时曾动情地说,“我一来到这里就想起了革命战争年代可歌可泣的峥嵘岁月。在沂蒙这片红色土地上,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儿女,沂蒙六姐妹、沂蒙母亲、沂蒙红嫂的事迹十分感人”。

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在山东紧紧依靠和组织人民群众,白手起家组建人民抗日武装队伍,创建抗日根据地,成立党领导的第一个省政府。”山东省委党史研究院研究二处处长闫化川谈到,中国共产党在山东建立了全国唯一一个基本以一省为主体的抗日民主根据地,为中国的抗日斗争乃至中国革命提供了重要战略基地。

在山东抗日战场上,党政军民血肉相连、生死相依,百折不挠、共同御敌。“勤劳、勇敢、坚强的山东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起反抗日本侵略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付出了极其沉重的代价。”闫化川表示,“党领导山东人民积极开展反日宣传、南下请愿、农民暴动等抗日救亡运动,在冀鲁边、鲁西北、天福山、黑铁山等地发动了十大抗日武装起义,在敌后山东战场上钳制、歼灭了日军大量兵力,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为夺取全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替代的山东贡献”。

民族化大众化的抗战文艺

微山湖上,波光粼粼。从塘湖渡口乘船驶向微山岛,铁道游击队纪念碑格外显眼,庄严矗立在铁道游击队纪念园内。1938年,日军占领枣庄,对当地群众实施种种暴行。勇敢的齐鲁儿女以微山湖为依托,在铁道线上与日伪军展开殊死搏斗。1943年,作家刘知侠冒着生命危险,穿越敌人封锁线深入鲁南,和游击队员一起战斗和生活,搜集了大量真实鲜活的创作素材,最终于1954年推出了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我敬爱他们,熟悉他们,我有着要表现他们的热烈愿望。加上他们给予我的光荣的委托,我觉得不完成这一任务,就对不起他们和他们在艰苦卓绝的对敌斗争中牺牲了的战友。”刘知侠在《铁道游击队》的后记中说。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文艺工作者们围绕宣传抗战必胜、鼓励民众踊跃从军等内容,创作了大量形式多样的优秀文艺作品。文学方面,峻青的小说《小侦察员》《马石山上》、那沙的小说《骨肉亲》、吴伯箫的小说《一坛血》、鲁西良的小说《复仇》、冯毅之的报告文学《碧血千秋》、于冠西的报告文学《南北岱崮保卫战》等,激发了前线军民的英勇抗战热情,推动了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抗日救亡运动走向高潮。山东抗日根据地的诗歌充满强烈的战斗性色彩,马少波的《爱的,请你撒开手》、灼夫的《大嫂子劝郎打东洋》等诗歌饱含激情,既展现了军民斗争生活,又讴歌了革命英雄,有力激励了军民抗战。新中国成立后诞生的《苦菜花》《大刀记》等红色文学经典,共同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齐鲁大地军民浴血抗战的全景图,展现了抗战时期山东人民的英雄气概与家国情怀。

戏剧、民间小调等也是山东常见的抗战文艺形式。在胶东地区,河山话剧社和河山荣成分社采用戏剧、歌咏、演说等形式,面向农村民众进行广泛的抗日救亡宣传,演出《放下你的鞭子》《卢沟桥之战》《打鬼子去》等著名抗战戏剧,其中《放下你的鞭子》曾创下一日演出13场的纪录。国防剧团、人民剧团、抗战剧团等也创作和表演了《血战雷神庙》《刘金福从军记》等优秀剧作。各地还创办了《海涛》《突击》《文化防线》《胶东大众》《文艺短兵》等文艺刊物,刊发的作品真实反映了山东地区军民的战斗生活,在抗战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文艺工作应抗日战争的需要而产生,集中反映和宣传了人民群众的抗日热情。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翟文铖表示,《大刀记》《铁道游击队》等作品集中体现了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民族抗争精神。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无不是“泥土中走出的英雄”,他们在党的培养和战争的锤炼下,逐渐成长为具有战斗精神与集体信念的革命战士。谈到山东抗战文学的特色,翟文铖认为其人民性、文化性与传奇性较为突出,体现出山东作家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山东的许多抗战文学作品虽然写的是战争,但在很大篇幅中展现了地域文化特色,一部作品几乎就是一部山东的民俗文化百科全书。”山东的抗战文艺作品产生、发展于广大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之中,取材于农村生活,服务对象是农民和战士,带有浓厚的民间色彩,具有民族化、大众化的鲜明特点。

把抗战题材作品写得更深刻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讲好山东抗战故事,山东省作协近期在临沂、烟台、威海等地主办了“沂蒙精神代代传——长歌颂沂蒙”主题文学创作活动之“全国文学名家沂蒙行”暨“文学名刊名编创作笔会”、“抗日烽火在胶东”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深扎”实践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组织作家深入革命老区,重温波澜壮阔的抗战历史,缅怀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围绕主题创作文学精品,推动抗战题材文学进一步繁荣发展。

山东省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赵艺丁介绍说,这一系列活动是山东省作协按照山东省委宣传部关于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暨“传承弘扬沂蒙精神”文学艺术创作传播活动的总体安排开展的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山东省作协还将努力抓好近年来涌现出的众多抗战题材文学精品力作的宣传推介工作,扎实推进一批重点作品的创作和出版,举行“沂蒙精神代代传”主题征文大赛,为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营造浓厚氛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齐鲁大地正以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基因,让沂蒙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赵艺丁说。

如何深入挖掘承载着厚重历史的热土上可歌可泣的抗战故事?报告文学《烽火沂蒙山》的作者齐鲁认为,“新时代传承沂蒙精神、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关键在于‘凝心铸魂’上见实效。这要求作家和文学工作者从红色基因传承中汲取历史养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从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获得现实滋养”。作家赵德发在长篇小说《大海风》中书写了激荡人心的时代变迁与家国情怀。他表示,以文学方式书写抗战历史,不仅是对民族记忆的重塑与传承,更是通过创作与今天的时代对话,让当代人更加深刻地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新时代的文学作品应积极融入这一理念,呼唤“海晏波平”的美好愿景,表达中国人民对和平“孜孜不倦的追求”。苗长水的长篇小说《老渤海》以山东为背景,对抗战中发展壮大的人民武装予以真切丰富的文学观照。在他看来,抗战文学是民族历史经验与精神世界的集中体现,既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艺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持续引发着人们关于战争、和平、人性与历史的思考。新时代的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有责任继承文学前辈的遗产,将抗战题材的文学作品写得更加深刻、更具社会影响力。

重温抗战文艺经典,回顾山东军民在血与火的淬炼中谱写的壮烈篇章,仍能深切感受到那些永不褪色的传奇故事所带来的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伟大的沂蒙精神如泰山般巍然耸立、如黄河般奔涌不息,必将永远激励着中华儿女奋勇前行,在新征程上创造新的历史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