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学不能只停留在对自然的修辞上”

时间:2025-08-06 14:16:38 编辑:sjh
分享至

随着生态文化的广泛传播,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正日益焕发着新的活力。近年来,一批文学杂志持续开设相关创作和理论研究专栏,各地广泛开展生态文学采访实践活动,从不同维度推动新时代生态文学不断繁荣发展。从自然文学与生态文学之辩,到中国生态文学的理论建构,再到生态文学如何书写当下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由此衍生出的一系列议题,既是新时代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领域关注的热点,也是以文学的方式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日前,记者在由《十月》杂志主办的生态文学沙龙活动现场,聆听了多位作家、学者围绕“什么是理想的生态文学”进行的精彩对谈。他们将生态文学放在更宏大而系统的生态文明观念中进行阐释,为当下火热的生态文学书写提供了新的启示。

“我们需要在一个更大的社会框架中理解生态文学。”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认为,“在谢灵运的时代,他靠眼睛、靠两条腿,或许还有轿夫的脚力去亲近自然。但在当下时代,除了身体与眼睛,我们还得依赖手机甚至美颜滤镜”。他谈到,生态文明是一个面向当下、面向未来的概念,它涉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之间一套完整而复杂的体系,作家要依靠这种新的体系去重新想象、认识、建构笔下的自然世界。在这个意义上,生态文学不能只停留在对自然的修辞上,它应当是永远伴随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实践精神。

生态文学需要秉持一种新的自然观念,并有直面环境和生态现实的勇气。作家陈应松谈到,生态文学源自中国文人的山水情怀,“有隐逸的部分”,但面对经历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之后的自然,回应新的议题才是生态文学的紧迫工作。诗人李元胜认为,关键要找到人类系统与自然系统新的共生方式。“我们终归要意识到,人类最终都将和养育自己的大地、自然走向融合,成为其中一部分,并进而塑造新的自然系统。”

生态文学是一种涵盖丰富的自然生态知识的文学。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刘华杰认为,生态文学的写作是分类学、博物学、文学、哲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搅在一起”,作者不要过分囿于概念层面的差异,而要确保自己笔下自然知识的准确性。“理想的生态文学是一种内置生态性和生态元素的文学,而不是一种专业化和门类化的文学”,作家沈苇着重谈到,理想的生态文学是跨学科、跨文化的综合写作,是对一个作家文学视野和综合写作能力的考验与挑战。

关注生态文学发展新趋势,既要有通透的历史眼光,也要有强烈的现实意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大先观察到,一种新的“身体写作”概念正在呼之欲出。“这个‘身’既包括肉身,要进行田野调查、亲身实践,要以眼耳鼻舌身意去体会自然万物。同时还要有‘体’,只有作家的体察、体验、体悟形成一个系统,才可能推动生态文学向前发展。”与会者认为,生态文学的书写绝不是来自网络和AI的知识堆砌,而是从属于自己的土壤中生发出来的。

生态环境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联、中国作协近期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加强生态文化理论研究和交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繁荣生态文艺创作等进一步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的具体举措,为中国生态文学写作实践与理论建构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相信在多方合力之下,当代生态文学作家必将更好地共同书写饱含新时代生态文明意蕴的“诗与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