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已破,我心如铁,誓与亿万民众共赴国难,补天裂!”86岁江苏老作家庞瑞垠的抗日题材新作《补天裂》的书封上,赫然印着一串滚烫的文字。
7月,抗战题材图书纷纷上新。刚刚结束的江苏书展上,张新科《铁语》揭开中韩携手对抗法西斯的硝烟往事,章剑华《故宫叙事:百年守宝传奇》解密抗战期间故宫文物南迁的故事,苏州大学教授王尧《桃花坞》也定于7月出版,关注抗战中知识分子的精神成长轨迹。
7月10日,庞瑞垠《补天裂》在南京首发,“封笔之作”引发广泛关注。小说讲述了14年抗战期间,一对年轻人舒晨、杜玫从南京门西地区走出,浴血成长、为国赴难的故事,也由此展开了沦陷区各阶层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面抗战的故事。书名《补天裂》出自南宋抗金词人辛弃疾的名篇《贺新郎》:“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黄土一抔魂。为了创作这部37万字长篇,庞瑞垠坚持每天挤出一点时间锻炼身体,以保证有充沛的精力投入写作。
“我从小就在南京门西一带生活,听说了很多关于南京沦陷后老百姓抗击日本人的故事。长大以后,我对这方面很感兴趣,跑到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图书馆等地搜集资料,了解到很多奋起反抗、威武不屈的动人史实,但这一部分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庞瑞垠说。
中国作协文学理论批评委员会副主任梁鸿鹰梳理,自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以来,“抗战文学”就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出不同的发展阶段:东北救亡题材以萧军《八月的乡村》为代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解放区抗战文学达到了新高度,出现了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和李季《王贵与李香香》,在国统区和大后方则诞生了茅盾《腐蚀》、老舍《四世同堂》等作品。“十七年文学”(1949—1966)阶段,涌现出《夜火春风斗古城》《小兵张嘎》《白洋淀上》等影响巨大的作品。新时期以来,抗战文学在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深化,周而复《长城万里图》、李尔重《新战争与和平》、周梅森“战争与人”系列,以及莫言、邓一光等均推动了抗战文学的深化。
首发式暨研讨会上,专家学者认为,历史场景与地域文化交融共生,呈现出浓郁的南京味道、表现出厚重的门西历史,体现了庞瑞垠《补天裂》对抗战文学书写疆域的新拓展。
外地读者或许还不了解何处是门西。门西与门东相对,指南京中华门以西、升州路以南,明城墙包裹的这片土地。《补天裂》开篇,一个小小的瓦官寺成为门西人文历史的辐辏之地——阮籍衣冠冢位于瓦官寺,东晋刘惔、王濛、桓伊等名士聚于瓦官寺商略当朝和江左人物,东晋画家顾恺之在瓦官寺绘就《维摩诘像》,李白行吟至此落笔写下《登金陵凤凰台》《登瓦官阁》,杜甫客游金陵慕名到瓦官寺赏画……门西还是明清时期南京云锦织户云集之地。至于侯方域、李香君、阮大铖等人以南京为舞台上演的不同家国抉择,自然也被庞瑞垠化入了男女主人公的严肃探讨之中。
在文学书写中,南京似乎自古就是一座“悲情”的城市。暂不说那些久远的历史,仅近代以来这里就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北洋军阀混战、“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日军的铁骑践踏。《补天裂》中,男主人公舒晨的父亲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中遇难,女主人公杜玫目睹了日军拿妇女儿童做活体实验的情景。沦陷区的日常生活被殖民化,日本商行大肆垄断,汪伪政权推行奴化教育,街头巷尾实行军事管制,都在《补天裂》中有充分表现。
这种背景下,南京市民从一开始抵制日货,到配合新四军斗争、刺杀汉奸,舒晨走向抗战第一线从事文艺抗战,杜玫在游击队救死扶伤,腿部致残之后进入日军使馆,收集敌人情报,等等,《补天裂》比较完整地还原了南京沦陷后各条战线上的“人民战争”图景。
这份书写,对南京而言弥足珍贵。“南京题材的抗战文学很多,但更多讲述的是南京城受难、南京人被屠杀的历史,这座城市的脂粉气、伤感气息比较重,骨气、志气似乎不足,但这并不是真实、完整的南京性格。”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丁晓原说。
书中,杜玫的父亲、资本家杜家豪凭借雄厚的财力和广泛影响力为抗日提供物资和情报支援,大学教授欧阳无垢讲学立书,传播民族精神和爱国思想。舞女张曼青、妓女小桃红、村民锁生,还有阿龙、镇关东等底层人物,也纷纷以各自的方式参与抗战。在反映国共合作和对人性的认识上,《补天裂》也力求做到客观、公允、全面,杜玫与日籍反法西斯友人的朦胧情感也较为动人。
回顾庞瑞垠的创作之路,如同重温共和国的足迹。他的代表作《早年周恩来》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逐鹿金陵》入围第四届茅盾文学奖,《秦淮世家》摘得紫金山文学奖。“庞老师从1906年开始写,一直写到1978年,一直在处理大的历史节点与南京城市的关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平说。庞瑞垠笔下,淞沪会战失利后的南京保卫战,共产党、国民党“军统”“中统”与日本侵略者在南京地下展开的情报斗争,以及活跃在南京郊区的新四军游击队、农民的自发武装等,无不被庞瑞垠纳入其抗战书写中。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编辑王振羽梳理,关于南京抗战文学不得不提的还有张恨水《丹凤街》,周而复《长城万里图》第一部《南京的陷落》,叶兆言《一九三七年的爱情》等。此外,南京作家黎汝清的《海岛女民兵》《万山红遍》《皖南事变》《湘江之战》《碧血黄沙》等也都是颇有影响的佳作。但一如梁鸿鹰所言,大部分抗战文学作品离人民心目中的“二战经典”还有一定差距,期待今年能够成为抗战佳作涌现的“井喷”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