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故事独特瑰丽,其精彩程度远超一切想象,这就是非虚构写作的厚实土壤,也是我作为一个报告文学作家,或者说非虚构写作者的信心和勇气。在我看来,作家不仅要赞颂美好,更要勇于回应社会关切。”7月13日,重庆文学公开课暨《“隐形”的孩子——关于“校园霸凌”的社会观察》新书发布会亮相精典书店。分享创作感受时,该书作者、中国报告文学协会理事、重庆市作协副主席李燕燕如是说。
李燕燕在分享中。记者 赵欣 实习生 刘名扬 摄
本次活动由重庆市作家协会、重庆新华出版集团、重庆日报、《当代》杂志、北京文学期刊中心主办,重庆出版社承办。以“让目光投向校园,让霸凌者无处隐形”为主题,李燕燕分享了创作幕后故事。《当代》主编徐晨亮、《北京文学》执行主编师力斌等嘉宾应邀做客,他们认为,这是一部以文学之力传递社会温情的佳作。
让“隐形者”能被“看见”
报告文学作品《“隐形”的孩子》,由主线作品《校园之殇——关于“校园霸凌”的社会观察》和“外一篇”《长大的他们——大龄孤独症患者的社会融合之路》组成,聚焦于校园霸凌和孤独症两大社会话题。其中,校园霸凌作为一项全球性治理难题,近年来愈发受到关注,但在文学领域而言,触及这一话题的作品还比较罕见。李燕燕以其敏锐的社会观察力和深刻的文学笔触聚焦这一话题,既饱含人文关怀,又直击人心。
其中,《校园之殇》首发于《北京文学》,后被《新华文摘》转载,入选“2024年度《北京文学》优秀作品”。作品通过深入剖析“邯郸案”等多起校园霸凌事件,揭示了校园霸凌背后的社会问题,关注孩子的安全和健康成长。《长大的他们》首发于《当代》,以翔实的信息和动人的细节,展现了孤独症患者家庭在相关机构与福利组织帮助下,积极自救与相互扶持的过程,将大龄孤独症患者的社会融合问题呈现在公众视野之中。
“两篇作品内容各异,但有深层次的内在联系。”李燕燕说,遭受校园霸凌的群体和她采访的大多数大龄孤独症患者都以青少年为主,而存在霸凌的班级常有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更重要的,无论是被霸凌的孩子,还是难以融入社会的大龄孤独症患者,很大程度上都是‘隐形的’。而我要做的,就是让他们‘被看见’。”
她直言,自己也曾是个校园霸凌受害者,虽然长大后会刻意忘记那些伤害,但潜意识深处,一些心理创伤仍然存在,“因此,我对这个题材格外关注,加上近年来校园霸凌事件不断被曝光,但这些还只是冰山一角,当事人的隐私与创伤共同构成了不可见的悲伤故事。我想通过这些文字与大家探讨,该怎样保护我们的孩子?”
“校园霸凌我曾亲身经历,关注孤独症患者则因为他们就在我身边。”李燕燕表示,我国孤独症患者及其家庭越来越被关注,社会保障和救助工作也在逐步完善,“真正的共情一定是建立在深入了解之后。我们的社会有义务为他们提供多元化、高质量服务,并且能够覆盖全生命周期,让‘来自星星的孩子’也能顺利长大。”
以文学之力彰显社会温情
活动现场,来自文学界、出版界的众多嘉宾从文学创作、社会责任、法律实践等不同角度,深入探讨了校园霸凌问题的解决路径,以及以文学之力彰显社会温情、报告文学在推动社会进步中的独特价值等相关话题。
“文学关乎人性,文学反映人心,文学能带给我们力量。我们都会遇到睡眠、教育、孤独、校园霸凌等问题,这些是人之为人可能面临的困境,而文学能让我们反思这些问题。去深入书写和追问,更是作家的担当。”谈及《校园之殇》,师力斌表示,张艺谋的《第21条》上映后,他便与李燕燕讨论能否创作一部校园霸凌题材作品,“很多事情可能会随毕业淡忘,但燕燕却把这些打捞出来,让我们留意到那些曾被忽视的东西。那些事可能是一些受害者一生的秘密,藏在阴影里,而这部作品就像揭开了冰山一角,让阴暗的角落照进了阳光。”
徐晨亮说,李燕燕为创作校园霸凌与孤独症题材的作品她坚持奔走,深入采访受访者达上百小时,克服重重困难获取第一手资料,展现了作家的专业态度。他认为,文学创作天然地是一种“小数据的写作”,李燕燕从有限的个案去抵达更具普遍性的主题、更广拓的精神境遇,探索了角色背后的生命故事,就这点意义来看,她的作品超越了虚构与非虚构的界限,通过鲜活细节呈现深层社会现实,从文学角度以小切口揭示了深层问题。
“这部作品以文学的笔触让冰冷的现实变得可感可触,剖开了校园霸凌背后复杂的社会肌理,更像一盏温暖的灯,照亮了那些‘隐形’的人。”重庆新华出版集团副总经理李炳仁说,出版是文字的传递,更是责任的担当,报告文学作品尤其与时代和现实生活相呼应、同频共振,具有强大的力量,也是重庆新华出版集团的价值选择和实践方向,未来还将推出一批优秀报告文学作品,为重庆打造西部文学创造、创新高地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