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一场来自命运的雨

时间:2025-07-09 10:06:47 编辑:sjh
分享至

讨论一场来自命运的雨(图1)

活动现场

6月29日下午,在株洲新华书店神农城店举办了万宁《雨一直下》新书发布会。发布会由株洲市文联指导,株洲市作协与株洲市新华书店、株洲市演讲与口才学会联合主办。株洲市政协副主席、市文联主席周建明,市文联组联部负责人梁荣华,作家聂鑫森、叶之蓁、张雄文等,以及几十位文学爱好者参加活动。

讨论一场来自命运的雨(图2)

《雨一直下》

万宁为株洲本土知名作家、株洲日报社原编委、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湖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雨一直下》收录了万宁十二篇中短篇小说,既有对市井底层的坦荡书写,又有对时代变迁的宏大叙事,万宁通过细致深刻的语言表达对人性与人心的观察。评论家李敬泽说:“这本书收藏了一个写作者三十多年的春种秋收,万宁的写作是女性的、南国的、郁郁葱葱默默生长的,最终在沃土和集市中确信了本心。”

发布会开始前,大屏幕播放读者旷女士为新书专门制作的视频,在南国稠密的细雨中,音乐与书中片段的交织让人想起生命中那些雨声降临的时刻。

●来自命运的雨

来自对人生境况的追问

发布会开始后,主持人黄旭阳首先提到“雨”这个意象,然后就作品中时间空间的跨度、对株洲茶陵方言的使用、叙述中对细节的把握、如何让故事更辽阔等多个问题向万宁提问。

万宁说,上次在长沙举办的新书活动,让她发现人们对雨的想象和解读竟有如此之多。小说中不休之雨的意境烘托了人物的命运,而读者结合自身的经历,用这场雨完成了诗意深刻的二次演绎。关于雨这个意象,评论家余瑞曾撰文说:万宁笔下“雨”的意象绝非自然现象的简单勾勒,其背后构建起的是一套极为深邃且完整的象征体系……

“滴滴答答的雨声几乎成了一种幻觉……站在那儿,眼睛里只有窗外瓢泼的雨,雨水顺着玻璃狂奔直流。”这些作品里,雨成为一个潮湿或淋漓的背景,雨渲染了人物复杂的心境。万宁观察到一些人生命中突遭风雨、停滞不前的际遇,雨的降落是人无法阻止的,人只能采取办法,躲避或奔跑。《雨一直下》这篇中两位处境困难而一直抗争的女性,身心外就笼罩着阴魂不散的雨,这种雨也可说是人的命运。

命运是变化的,变化是一种恒常,而无常是一种正常。万宁在这种黏滞的空气中思考,思考一直降下的雨,对某种无奈境况发出持续不灭的追问。但她说雨终究是会停的,因为一切要继续往前走。

●真实的声音

与真切的语境

回答完“雨”的问题,朗诵者用独特的声音演绎了一段书中的场景,声音的起伏与音色的转变之间,仿佛进入舞台剧现场。

小说是有声音的,黄旭阳说,这部小说集对方言的使用提升了语言的质感,比如茶陵方言“打飞脚”就很真切,有一种小孩奔跑般的灵动感。万宁说,小说由话语组成,内容要与语言的风格一致,她在茶陵县生活了8年,在描述那时那块土地上的故事时,场景、人物、语言氛围都是茶陵的,方言句子会很自然地蹦出来,会更符合那种语境,使作品看起来和谐自然。

在这本小说里还有一些很“株洲味”的表达,比如“少管空事”,在普通话中是“少管闲事”的意思,不同的表达构成不同的语境。段淑芳说随着写作技术的创新与表达方式的个性化,让更多的散文看起来像小说,而小说像散文或散文诗,二者很难分辨。万宁说散文写的是真实事件,小说是虚构,界限的模糊正是不同语境的艺术魅力。姜满珍谈到了作家的身份与生活中的样子,她说最初以为万宁是略有清高的人,慢慢相识后,发现她很真实很亲切。大家听完会心一笑,作家总容易被他人解读成“另一个人”,而时间与作品,能使人产生理性的判断。姜满珍朗读到一个片段时突然哽咽起来,那是一段描述母亲的内容,而她的母亲不久前刚离世。另一位读者罗珺说起在读完《南情北爱》后起身关门,开始大哭,因为小说中的故事与他父亲的经历太相似了,她进入了小说的情境,进入他父亲当时的命运中。这不是煽情,是理智在情绪感染下诚实的释怀。文学是触发人类情感共同体最尖锐抽象的存在,它无形中影响着一些人的记忆与未来。

好的文学使人向善,哪怕它描写的是丑陋与自私,只有真实才能让人进入类情感最隐秘的部分。万宁的小说用真实与细致打动他人,这种细致不一定是精巧与繁复,更像是化繁为简,她的语句或许不在复杂精妙与深邃韵味中用力,而是从日常的神情与话语中进入人物的心理与命运。

●有时候你要抗争

要在缝隙里生存

王跃文曾评价万宁的作品说:“她在作品里对各种人物细致幽微的深度体察,不是我这粗枝大叶的人所能及的;她能摹写各种职业的人物并道出他们的喜怒哀乐,也是她广泛阅世知人方能做到的。”这段话体现了王跃文的谦虚,更贴切地概括了万宁作品的气质。黄旭阳问,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都是平庸琐碎的,你是如何将个人生活与宏大的时代主题结合起来的?

万宁说,“个体生命很微小,时代的风轻轻一吹便不知把人吹向哪里,你要去顺应时代的洪流,有时候你要抗争,你要在缝隙里生存。我的小说并没有刻意想要宏大地展示什么,也许你写着写着就进入了时代的洪流。”

聂鑫森说,作家不是只会叙述故事,而是写人性。万宁是在写人,她是深刻的,看似是在写个体,其实是在写社会、群体和时代。张雄文说,万宁作品有深度、广度,人物刻画相当有功力。她为普通人记录了平凡的历史。万宁不声不响地记录普通人面无表情一地鸡毛的生活,记录他们平凡或压抑、努力或虚无的时间,她试图用密集、平淡的陈述,展示普通生活中的麻木与真实。在日复一日中,意义与浪漫脱落了,严峻的考验来临了,人只能选择改变与抗争。万宁说,当生活一团乱麻的时候,文学就出现了。

评论家贺绍俊说,万宁在公共话题面前保持着一个知识女性的独立思考……她常常是带着困惑和迷茫去写,恰巧是这种困惑与迷茫让她的小说意象变得更为丰富和复杂。确实,在小说《雨一直下》中,万宁将迷茫与困惑放置于主角的生活,写出了姚小瑶和丁碧贞两位女子茫然又抗争的状态,语言四平八稳,态度坦率清醒。她直白地展示人性的复杂与难堪,她看到了人心的卑劣与无奈,也看到了他们的爱与善良。

●勾勒真实

忠于自己的感受

叶之蓁赞美万宁能用寥寥数笔勾勒一种真实,拥有很强的直觉,最重要的是她写东西忠实于自己的感受,没有功利心,她追求的是怀着悲悯书写一个人的命运。万宁用真实的语言描绘了童年的现场,伤感的桃林、千年的古莲和看画画的下午,讲述了林岚、全乖妹、丛简、白金汉、老萧、老陆等人的人生,不拔高,不猎奇,不审判,但怀着同情。

周建明说,万宁是一个纯真的人,其性格与作品都让她觉得亲切。这又是一种生命的真实。黄旭阳问,像“将一片树叶放在水桶里,水就不会溢出来。”这样好的细节,是怎么想出来的。万宁说,“注重观察就能发现细节,人不能脱离生活。”她列举了自己创作中观察与思考的过程,旁观生活的变化,与表达参与其中。

一位大厨请教如何写好美食类的文章,万宁说,写作就像炒菜,菜做得好一定能把文章写好。写作是从熟悉的生活开始,从日常的记录开始。彭文锦说万宁的作品让他发现生活中的大笑是有苦味的。过德文说,万宁的小说有烟火味,有哲学思考。不同的评价体现了万宁创作中多面和多思的特点,她像个怀疑一切又忠于自己的观察者,这种矛盾与勇气使创作更持久。

●远离尘嚣 心无旁骛

万宁曾在访谈中谈到自己的创作:“哪怕只是零碎的片段,我也会记录下来。我会去无人的旷野,在那里,远离城市的喧嚣,我可以静下心来思考,我也会去烟火气十足的集市,观察为生计奔波的人群。当有了灵感,我便会不自觉地坐到书桌前开始写作。这个时候,我心无旁骛……”言语的闲适中是”悠然见南山“的超脱心境。

她坦言现在在乡下生活,养花种菜赶集遛狗,很有意思。她照旧去观察人与自然,观察天地间的幽秘气息,从生命的节律中发现造化的神奇和生存的智慧。我们人生中的某个阶段,可能经历雨一直下的状态,但它最终会停,而创作是寻找平凡中瞬间的永恒。万宁在《雨一直下》的自序中写有这么一段话:我想象自己站在二十年后的时光里,那个时候的世界是什么样子,我无法想象,就像二十年前我没有想出世界现在的样子。

她有这种年轻的好奇和对时间的沉思,在不休不止的想象中,她会继续跑去经历无限的可能,那些东西将成为她未来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