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书展上,读者在“旧书新知”展区仔细翻阅。 商小舟 摄
“影印本和刻本有什么区别?怎么分辨?”7月4日,第十五届江苏书展“旧书新知”展区汇聚了众多逛展读者。面对大家的提问,孔夫子旧书网现场工作人员陈阳光拿出锁在展示柜中的旧书,向读者讲解起来。
读者们的关注,生动诠释了旧书古籍在当代的生命力。江苏古旧书历史源远流长,尤其是明清时期的刻书业极为繁荣,形成了以官刻、私刻、坊刻为主的完整体系。此次江苏书展首设“旧书新知”展区,中国书店、孔夫子旧书网、上海古籍书店、苏州古旧书店、文物出版社等知名古旧书机构带来了各自的珍贵藏品。现场所见,正是江苏历史文化底蕴的一次生动展示与集中呈现。
古卷为桥连接爱书人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在现场看到,孔夫子旧书网带来的千余种江苏地方文化相关的古旧书,陈列在一排排干净明亮的玻璃展柜里,分为江苏明清刻本、江苏地方名人著述、江苏国学史地文献、江苏医学古籍等类别。其中最为珍贵的是宋代苏州先贤范仲淹的《范文正公尺牍》,为明嘉靖年间江苏文正书院刻本,经由黄裳收藏和批跋。陈阳光还告诉记者,孔夫子旧书网为每本书都包好了塑封,从北京运到苏州。
“苏州悠久的历史底蕴、人文精神以及经济发达的程度都是一个特殊的存在,我们此次参展不仅是展销图书,更是通过我们的藏品,展示苏州历史的厚重。”正如孔夫子旧书网总经理孙雨田所说,江苏独特的地方文化吸引着各地的爱书人和同行。记者看到,上海古籍书店将“淘书乐”搬至苏州,打造了一面极具年代感的老期刊封面墙;苏州古旧书店集中展示了一批反映地方风情的民国旧书;中国书店则带来了百余部、千余册精品旧书,涵盖珍稀地方志、蔡东藩《历代通俗演义》等经典,以及《红楼梦》等中外文学巨著。中国书店古籍书店工作人员韩淼介绍,中国书店还精选了近年出版的《芥子园画传》《史记全本注译》《北宋拓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等图书。
记者发现,依托书展这一平台,“旧书新知”活动渐成口碑,各地的古旧书店有了越来越多相聚交流的机会,“旧书新知”的开展也持续培育着新读者。
“本来想先把场馆整个快速转完回去找老婆孩子,结果在这儿停下走不动了。”读者邹林飞笑着对记者说,平时工作忙很难抽出时间看书,这次参加书展看到古旧书专区,让他怀念起曾经捧着书阅读的感受。他很喜欢此次展览中“姑苏五老墨迹”以及“江苏科学家墨迹”区展出的名人信札,“这里还能看到钱钟书、汪曾祺的亲笔书信,虽然只有一页纸,但是价值很高。”
专业爱好者更是慕名而来。“昨天有很多当地的藏书家、评论家特意来我们这里,说看到了一些平时听说却很少见到的旧书,也带来了许多他们的藏书与我们交换。”陈阳光告诉记者。
互动分享让阅读有温度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在本届江苏书展上举办的“旧书新知”新华书房读书分享会,恰与书展专设的“旧书新知”展区互为呼应。
“希望通过分享会上几位嘉宾的引导,让读者重新发现那些被时间淬炼过的智慧。同时,通过数字化手段让旧书古籍‘活’起来,通过互动分享让阅读有温度。”新华日报社社长、新华报业传媒集团董事长双传学表示,希望以书为媒,让经典焕发新生,让智慧薪火相传。
“旧书可以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在贫瘠年代里保存文明的烛火。”复旦大学文科特聘资深教授葛剑雄回味自己在旧书中受益颇深,“我所获得的大部分知识,以及我今天能够写几本书的原因,都来自旧书和旧报。”他分享道,《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楚辞》这些亲戚家的旧书,都是自己的启蒙读物。
上海开放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鲍鹏山自2013年创办浦江书院以来,十几年来坚持带领孩子阅读《论语》《孟子》等经典,期冀将“永恒的旧书”中蕴藏的价值和精神力量传递给下一代。
在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副院长童岭看来,喜欢旧书的人,是一群在快节奏时代更喜欢慢一点生活或独处的人。他希望所有的读书人都可以在夜深人静时捧一本旧书,静静感受时光的魅力,“你也许会想到给你上过这个课的人,或者送给你旧书的人,回忆起一些富有年代感的情感,我觉得这些是非常愉悦、能让书和人产生一些深情的地方。”
作家马伯庸作为本次分享会的“神秘嘉宾”亮相云端。马伯庸一度非常喜欢收藏旧书,多年的淘旧书经历,让他形成了自己的“四不求”爱书之道,“不求版本、不求孤珍、不求品相、不求齐全”。“收藏旧书的乐趣在于体用,而不在于占有。我觉得保持这个心态挺好,可以让我更放松地看待旧书。”马伯庸说。
“我们每周都会拿出半天围读旧书,已经读完‘四书’,目前正在‘二刷’《古文观止》。”苏州读者徐程之和行余读书会的书友们相约而至,“从旧书中我们常常能够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这次来听分享会获益匪浅,也在炎炎夏日里收获了一份心灵的清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