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世界中的文学履历书——序《小葱拌豆腐》

时间:2024-09-13 11:00:10 编辑:leet
分享至

  小葱拌豆腐是道家常菜,作者以此作为书名,寻常之中透露出大气象。通览全书,用“腹有诗书气自豪”来形容作者恐不过份。豪门深宅往往高悬煌煌扁额,往往著书立说亦如是,作者则反其道,识见非常人可度揣,可知作者既自谦又豪气干云,文如其人,诗如其人。书写家乡,刻画身边的人身边的事物,记录人生足迹,不独是中国特有的精神文化现象,放眼世界皆然。从实践认识论的角度来看,这种认知往往来源于多个方面的人生感悟,这个感悟是很个体的,油然而生,百转千回,逐渐升华。曾经读过俞平伯先生早年著作《杂拌儿》,是一部文体、形式多样的文学作品集,精妙地阐述了“文学的游离与其独在”,滋味淳厚。《小葱拌豆腐》也是部文体、形式多样的文学作品集,类似个人生活经历、精神升华的文学呈现,可读性强,文学品位亦不低。读者可以通过感性的文字,跟随作者以另外一种眼光关注现实生活,品阅滚滚红尘中跃动的鲜活而丰富的故事与诗歌。

微观世界中的文学履历书——序《小葱拌豆腐》(图1)

  全书体现了作者在文学创作上的探索与努力,无论是语言、结构,还是风物呈现上,都令人耳目一新。叙述形式不拘一格,或娓娓道来,或踏歌而行。朴素的描述,好似带有磁性的男中音,试图以不一样的视角还原历史,扫描现实生活。

  作者的家乡地处里下河地区,是丰饶的鱼米之乡,民以食为天是亘古真理,这里有许多本地美食,口味独特,比如家乡的长鱼面,犹是当地风味的完美结合,一碗浓汤青蒜的长鱼面总是令人意犹未尽;再比如茨菇、核桃乌、呆子鱼、沙塘鳢等等,每一口都“滚烫”都回味无穷;作者的“家乡味道”是里下河味道,也是第二故乡南京味道,色香味俱全,读来齿舌生津。作者写美食主要是写故事,写人性,甚至,只是浓浓的回忆……;及至从军戍边、客居南京,雪泥鸿爪,空间和时间跨度极大,看似零散,但形散神不散,气韵贯通,考验了作者驾驭文字的功力。

  作者在书中写道:“父亲在世的时候,曾经告诉我:每到清明节,他的父亲总会托梦给他。现在,轮到他托梦给我了。”

  作者没有明确写出父亲对自己的寄望,但是从书中呈现出来的作者的人生足印,堪可告慰梦中父亲凝视的目光。全书充满了真情实感和诗情画意,富有浓郁的怀旧情结,带着浓浓的相思和清凉甜润的芬芳。看似平常的人生故事,因为是作者的回忆和自己所见所感,生活气息、画面感十足:“我出生的那个村子叫‘大李庄’,村子的标志是村口的一棵大柳树,爬上柳树的梢头向西眺望,可以看见‘里运河’中长长的船队。‘里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一段,北起淮安,南抵扬州,宝应县城介于之间。”

  一部作品之所以被人称道或欣赏,很多是作者自身的体验和心灵感受,因为他能够把读者带进“现场”,带进生活原生态,或可让读者对作者的文学表达有了更直观和立体的了解和感悟,这种源于生活的创作最能使人产生共鸣。

  《小葱拌豆腐》写得很真切,很有生活质感,文字也清新自然,看得出作者有着相当的文化底蕴和学养。体现在文中对乡村生态的自然描写很有诗意,一些细节描写得细腻生动,对人物的刻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他在文中提到的细节,有生活经验的人,都会为之怦然心动。你有这样的经验,我也有这样的经验,这些都被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了:“现在,我和老南京人一样,不经意间会冒出一句口头禅“多大的事”。这句口头禅,有“南京大萝卜”的实心眼,也有六朝的烟水气,就像我第一故乡宝应的“小葱拌豆腐”,清清爽爽,简单实在,自由散漫。”

  写散文或随笔,无论是命题或非命题,那种从文化、从历史、从物理角度上的山河坐标里边寻找散文的经纬度,寻找散文的切入点,是比较容易的,因为它常常会以一种激情裹挟的力量,不自觉就把你包在里面,通过散文的书写和叙述,接受着一种激情,情不自禁就跟着它的意境跑。而散文更多的写法,是贴着大地的,现在叫“接地气”,它是一种匍匐在大地上的很低的姿态,在那些最不起眼儿的生活细节处去发现生活的真谛,去挖掘和歌咏生活的真、善、美。这种源于生活的写作,也会接受宏大力量的引领,与之映照,显示出生活最本质那一面和心灵的真诚召唤。读者更希望看到的是这样的作品,离他们的生活不远,离他们的内心很近。这是时代对文学的要求,显然作者在多个篇章中洒脱地做到了这一点,读来不禁拈花微笑。

  概而言之,《小葱拌豆腐》通篇透出的浓郁生活气息,透露出作者对人生的探索和感恩。这是一部感人的,也是一部接地气的优美佳作。作者在不经意中编纂了一部自己的履历书,时代沧桑尽显笔下,散发开来,令读者又有很强的代入感,这何尝不是很多人的人生履历。(作者/李凤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