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菲女士的日记》:莎菲的出走

时间:2024-07-12 09:28:31 编辑:fmz
分享至

日记,给我的第一印象,似乎是一个人和自己的独语。笔在纸上的沙沙声,是书写者内心情感的宣泄。

我从初三时,便开始写日记。我知道日记里写的东西,都是自己的小秘密,是不想让别人知道的东西。

对于他人的日记,我总是在某个时间突然兴起,猜想别人的日记里,会记载着什么样的秘密。而当我翻开这本书时,内心竟还有着隐隐窥探的激动。

莎菲,一个正值青春却又疾病缠身的女大学生。在北京读书时遇到了一个高大帅气却又浅薄庸俗的外国学生凌吉士。她对这个男人可以说是一见钟情,她在日记里描写他的外貌:“他的颀长的身躯,白嫩的面庞,薄薄的小嘴唇,柔软的头发,都足以闪耀人的眼睛……”面对这样一个貌比潘安的美男子,莎菲早已是芳心暗许。

在我们以为接下来的内容会是浓情蜜意的恋爱描写时,作者却笔锋一转,开始写莎菲的矛盾心理。她有着女孩子的傲娇矜持,希望凌吉士主动来找自己。却又借看病之机,去到朋友处旁敲侧击凌吉士的住处。她会掩饰看到心上人时的欣喜,表现出一副拒人千里之外的冷淡。而在自己一个人独处时,又埋怨自己的清高,错过了和凌吉士亲近的机会。

看这本书时,很容易把自己带入另外一个人物苇弟的角色。他和我们大多数普通人一样,相貌平平,没有惊人的外表。他也很喜欢莎菲,经常去陪伴她度过灰暗寂寞的时光。在莎菲看来:“看到一个20多岁的男子(苇弟其实还大我4岁)把眼泪一颗一颗掉到我手背时,却像野人一样得意地笑了。”莎菲在心里洋洋自得,有这样一个人被她吸引,愿意围绕在她身边,为她伤心,为她流泪。

她想对苇弟说明自己的心意,但是又明白这人是个好人,于是伤害苇弟也变得于心不忍。可如果不鲜明地拒绝,只会给他招来更多的伤害,着实是一个两难之地。

这本书,让我们细致地看到了女性在面对自己不喜欢的人时,内心深处的想法。在当代社会,不少人害怕表达,拒绝交流,隐藏自己的感受,把它写进日记里,所以我们又成了莎菲一样的人。

莎菲在日记中大胆倾诉,向时代抗争。随着日记的结束,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不断成熟,逐渐蜕变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重复着矛盾的青年女性。她接受了时新的思想,接触到新鲜事物,但却势单力薄,无力抗拒。她呜咽,她怒吼,她妥协了……

“悄悄地活下来,悄悄地死去,啊!我可怜你,莎菲!”结尾的话语,悲壮而又凄凉。她找不到一个契合的灵魂,凌吉士徒有其表,内心庸俗至极。苇弟温柔善良,却又太过老实,不能明白莎菲想要的是什么。莎菲让苇弟看了自己的日记,问他:“懂得了姊姊吗?”他点头。 “相信姊姊吗?”“关于哪方面的?”苇弟不懂。莎菲想要的,是一个灵魂伴侣,一个真正明白自己的人。

而莎菲自己,也始终处在矛盾之中。她受到“五四”运动的影响,打破传统观念,女性不再是被观赏的对象。她用女性的视角审视围绕在她身边的男性,嘲笑毓芳和云霖这一对“禁欲主义者”。但是当凌吉士对她做出揽腰、握手的亲密动作时,她又感觉到自己内心的一种抗拒。

在历经漫长岁月的种种复杂心理困扰、生活历练、感情纠葛以及忍尽千辛万苦而不得见天日的挣扎之后,莎菲不得不以沉重之痛去反思这段充满孽缘的过去,最终坚定决心放弃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选择从现实世界中逃脱出来,从而搬往位于京城西郊的西山居住。

身处偏远京城的西山上,莎菲一直刻意在压抑自己内心的情感波澜,然而思念犹如蔓藤般四溢,距离的拉扯让想象无限丰盈,情丝却愈发剪不断理还乱,她再度坠入了爱与理智之间的动荡激流。

当凌吉士突然再次出现在她的面前并热烈亲吻她时,莎菲从过度的情感需求中忘我地沉浸,一方面来自理性的自尊心却又令她感到自我厌倦。

人世间许多事情无法预料,欲壑如同深渊永无止境。尽管莎菲一直勇往直前,为实现心中的理想而不懈奋斗,但回报给她的却是无尽的幻灭感。从头到尾,她的人生蓝图从未真正得以兑现,对完备爱情的向往也一直未曾得以达成。

在饱尝希望与绝望、满足与屈辱、自尊与自卑等两种截然相反的心情的反复转换,日夜受到身心煎熬、情绪波动,使得莎菲的内心开始出现扭曲的迹象,渐渐地孕育着悲观、消极乃至厌世的心态。

莎菲的身上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在当时既封闭保守又向往自由的社会背景下,莎菲自我意识觉醒但尚未完全觉醒,处于新与旧交织、性与爱纠结、情感与理智博弈的矛盾体。最终,她只能无奈地放弃了原来的生活模式和情感纠葛,宁愿理智地选择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