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底层劳动者之歌——评朱军艺《爸爸的板车》

时间:2024-07-10 09:24:49 编辑:fmz
分享至

读朱军艺的小说《爸爸的板车》,时常让我想起老舍先生。这当然不是说这位年轻作者的艺术水准已经可以和老舍相提并论,而是指他投向底层劳动者的那双热眼,以及眼光里所流露出来的人道主义情怀,仿若老舍的《骆驼祥子》《月牙儿》等经典名作。我这样的感觉并非无凭无据,小说中就有这样的句子:“爸爸就像骆驼祥子一样,总与他的车失之交臂。越想要,越盼望,越热切,就越是得不到。”“爸爸”围绕着得车失车的命运起伏,构成了整篇小说的一条主线,这样的构思,明显是受到了《骆驼祥子》的启发。

这个从乡村来到县城当搬运工的男人,朴实善良勤劳憨厚,一如他亲手做的板车,“没有雕花,但古朴厚实”,“非常结实耐用,装的货多”。“爸爸不但孔武有力,而且还乐观幽默,他没活干的时候,就拉着板车在街上逛溜,有时口里还吹着口哨,好像十分享受的样子。”这个正直的劳动者靠卖力气谋生,并不觉得苦,还攒钱给自己买了一辆三轮车——车是“爸爸”作为劳动者的劳动工具,生产工具的改进,意味着生产力的提升,所创造的价值也会随之增长。买车的同时,还要跟“妈妈”结婚,一个单身男人的生活正在朝着美好的方向迈进。然而,就在结婚登记的途中,被交警没收了车子,低三下四求当教育局副局长的老乡说情,赎回了车子,却当晚就被人偷走。这一喜一悲如过山车般的叙事节奏叩击着读者的心,而丢车也是故事的转折,“爸爸”的人生从幸福的巅峰跌落。

“我”与“妈妈”的命运是小说的另一条主线。丈夫病死,家庭也因病致贫后,“妈妈”带着年幼的“我”进城,靠摆摊卖菜谋生。偶然闯入“我们”生活的“爸爸”,像照亮母子未来的一道光。就仿佛他的那架板车——后来又换成了三轮车——真能载着“我们”乘风破浪,驶上幸福的康庄大道。然而,这希望与憧憬很快就被现实残忍地击破。“爸爸”丢车是转折,他又失去了医院的一件大活儿,生存愈加窘迫。而他更难以逾越的是城乡、阶层、户籍的壁垒,是能让“我”“名正言顺”入读小学的那张房产证。“我”能入学就读表面上靠的是“爸爸”伪造的那张房产证,实则是“妈妈”用身体交换来的。“爸爸”卑微的隐忍只待某个爆发的时刻,而“妈妈”最终选择再次用女性的身体换取一份母子俩的生存保障和安全感,嫁给她并不爱的小店老板,一个真正的“有产者”,一个“城里人”。底层女性命运的悲苦,仿佛还是《月牙儿》的变奏。

值得一提的是小说采用“我”的第一人称叙事,即童年视角,使得这篇触碰坚硬现实的作品,有了温润的童趣和诗意。“当初,我坐在爸爸拉着的板车上,却只感觉欢欣喜悦,天边的太阳红如火球,晚霞灿烂辉煌,我仰望天空的流云变幻,俯瞰街头小屁孩羡慕的眼睛,心里得意无比。”所谓“小孩子的世界才分对错,大人的世界只有利弊”,反过来说这恰恰是童真的可贵,尽管“爸爸”不是真爸爸,但“我”对他的亲近、认同与喜爱,代表了一种情感价值上的选择。小说尽管可以写成底层人民相互扶持到底的正能量故事,但以悲剧收场,或许更能震撼人心,让读者思考底层的不幸,尊重劳动的价值。

小说的结尾是开放式的,“爸爸”虽然离开了“我们”的生活,但他的板车还在,就并非一无所有。在“我”的梦里,黑色的板车变成了金色的,升起又一个金色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