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的河北,阳光明媚,万物并秀。6月13-20日,由中国作协社联部主办,河北省作协、河北省生态环境厅承办的“汇文学之光 谱时代华章——中国作家‘河北文学周’”举行。多位知名作家走进河北多地的大中院校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场所,为广大文学爱好者带来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文学盛宴。在为期一周的时间里,作家们相聚在美丽的滹沱河畔,感受燕赵大地的钟灵毓秀,体味河北历史的源远流长,共话文学的新气象、新变化、新样貌。
以青春之笔,书写时代壮美华章
6月13日上午,受邀作家张平、付秀莹与《长城》《诗选刊》《人物周报》的编辑与青年作家代表齐聚滹沱宾馆,围绕文学的荣光与梦想、作家的职责和使命等话题进行了交流发言。张平从自身几十年创作经验出发,对广大作家朋友提出了“关注现实、人民立场、好看好读、真话实情、不言放弃”5点语重心长的希冀。
文学前辈丰厚的创作经验和独特的写作心得令在场的青年作家们如饮甘霖。“文学是梦想,是理想,是行走在现实生活之上打进我心灵里的光亮。正因为有这样的一束束光亮,我的现实生活才被不断地折叠、拓宽、打磨、获得光。”来自保定的作家苑楠在发言中阐释了文学对于自己的意义,并立志待文学之苦仍甘之如饴。
河北省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高天在参加交流后寄语青年作家:“新的时代赋予了我们新的历史使命。希望所有的青年作家朋友们。勇于向文学的高处攀登、向远处前行。用青春之笔书写好伟大的时代。”
“马蹄搅乱了白云和黄沙。白云落在坝上,还原成羊群。黄沙落回河北,还原成村落。还要把大风,顺手系在那棵皂角树上。”当日下午,在河北师范大学美术设计学院报告厅内,一场别开生面的朗诵会吸引了在场观众的目光。来自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的青年学子们深情朗诵了中国作家“河北文学周”6位受邀作家的作品选段。《抉择》《白洋淀上》等优秀文学作品片段,通过学生们充满青春的声音,传递出潜藏在文字中的永恒魅力。
“谱写当代文学的青春之歌——文学名家进校园”是中国作家“河北文学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作协社联部主任李晓东,河北省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刘建东,河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刘敬泽出席。张平、龙一、李元胜、付秀莹、关仁山、郁葱6位受邀作家以及河北师范大学200余位师生共同参加活动。
李晓东在讲话中表示,中国作家协会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作家、文学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繁荣文化事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力量。长期以来,中国作协将文学的普及、推广作为重要的工作内容,持续为社会提供高品质的文学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他谈到,许多青年是通过文学达到启迪心灵之窗、认识生活、探究世界的目的。大学校园为文学青年成长提供了良好环境,很多大师都是从校园开始了文学梦想。他希望大家通过这次活动有所启迪、有所收获,不负韶华,努力进取,以青春之我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刘建东在致辞中强调,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释了文艺工作者的地位和重大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作用。他表示,河北作协以出作品、出人才、打造文学冀军、全面推进河北文学高质量发展为目标,认真谋划、扎实落实各项举措,组织开展名家走基层、名家进校园等一系列文学志愿服务活动。同时,他充分肯定了河北师大文学院在文学研究和评论方面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希望河北作协与河北师大可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进一步深化文学交流,加强学术研讨与人才培养工作,让优秀的文学作品更多的诞生在校园,为新时代文学事业繁荣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对谈环节,与会作家分别从自己的创作历程、创作经验、人生选择、创作生命力等角度与广大师生进行分享。张平分享了自己的人生经历与创作趣事,并激励青年学生要珍惜韶华,广泛阅读,潜心写作。龙一建议喜爱文学写作的青年应广泛接触文学经典,从历史、哲学等不同学科中汲取养分,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李元胜以自身经历为例,勉励学生要树立长远目标并坚持不懈为之奋斗。付秀莹回忆了自己的青年往事,认为写作不仅可以对匆匆而逝的时间进行亲切的挽留,还可以表达自己的内心,用写作来确认自己、充实自己、升华自己。关仁山勉励在座的青年人拿起笔来,走上文学道路,为时代注入不竭的精神动力,唱响新时代的青春之歌。郁葱认为对一位作家来说重要的是天分,比天分更重要的是经历,作家独特的经历不仅能增加作品的重量,更能增加生命的厚度,所有的生活经历都应该是作家创作的财富。
到场学生围绕小说创作的经验来源、中国乡土文学和世界乡土文学的契合关系、人工智能时代下的诗人何为、诗人如何处理个体性和公共性的关系等问题同作家进行交流。“在文学创作这条路上,唯有笔耕不辍,才能结出硕果累累。”聆听完文学名家的分享和现场学生的提问后,来自石家庄的科幻文学作家王元感慨说:“文学之路从来没有容易二字,从学生们身上也能看到曾经追逐文学梦的自己。”
“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开掘文学的富矿 ”
中国作家“河北文学周”期间,“文学照亮生活——中国作家‘文学公开课’”系列活动在石家庄、保定、邯郸三地举办,7场公开课同时进行,吸引了大批基层作者、文学爱好者、学生和社区居民参与。
李洱来到邯郸市图书馆,带来“我们为什么还需要文学”的主题讲座。他从人类的发展史、中国文学史中旁征博引,揭示了文学的意义及真谛,以生动的实例、自己的创作经验与阅读感受一一回应听众的提问,幽默风趣的语言拉近了听众与文学之间的距离。
李晓东走进鹿泉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以“散文阅读和写作技巧”为题,分享创作感悟和体会。从文学四大名著到唐诗宋词,从毛主席诗词到现代文学作品,他生动讲解了文学创作技巧,帮助听众打开思路、激发灵感。
在石家庄学院北校区行知讲堂,龙一以“小说家的手段”为题,结合自己的创作经历,分享了自己成为作家的心路历程,从人物原型、故事原型,折腾人物、说服读者,自我检查、自我提高6个方面传授创作经验技巧,与同学们就文学作品研读与创作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李元胜深入栾城区文化馆,以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创作风格,为在场听众带来了一堂题为“我是这样写诗的”的公开课。他以自身丰富的创作经验为基础,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诗歌创作的技巧和心得,让听众感受到了诗歌创作的魅力与力量。
付秀莹回到曾经求学三年的正定,以成长经历与求学经历为引,与正定县第六中学的师生,分享了乡土小说的创作感悟。她动情讲述了如何从故乡出发,汲取灵感与来源,从儿时生活的某个小细节切入,发掘文学与生活的美感。
在保定学院昌绪报告厅,王十月以“小说创作漫谈”为主题,结合自身的创作经历,介绍小说创作技法,分享“真善美”对文学创作的重大意义,给听众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启发。
李约热走进河北工程大学,以“虚与实的诱惑——关于小说创作的随感”为题分享小说创作经验。李约热提出,小说创作主要处理“虚”与“实”的关系,生活是创作的源头,能为作家提供鲜活的素材、生动的细节、丰富的语言。
“以聚木成林的毅力,耕耘文学的园地”
6月18日至20日,作为“河北文学周”活动之一,由中国作协社联部、河北省作协、中国散文学会主办,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承办的“生态河北——全国知名作家河北行主题创作活动”举行。李晓东,刘建东,承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党委书记安长明参加活动。湖北省作协原副主席、鲁迅文学奖得者陈应松,《人民文学》编审、中国林业生态作协主席杨海蒂,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美文》杂志常务副主编、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穆涛,及黄军峰、云舒等作家受邀参加活动。
活动期间,作家们走访了塞罕坝机械林场的“先锋树”“功勋树”——红松洼自然保护区一棵松,感受林场的生态变迁;调研了防沙治沙示范区、塞罕坝展览馆,接受思想淬炼和精神洗礼,重温几代塞罕坝人半个多世纪的耕耘与坚守;参观了王尚海纪念林、月亮山、钓鱼台湿地保护区,全面了解塞罕坝机械林场的发展历程,深刻感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
作家谈到,塞罕坝机械林场是河北绿色生态发展的一张名片,更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型范例。三代塞罕坝人赓续接力,将荒山沙地变成绿水青山,在人类生态文明建设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新时代的文学工作者,要传承好“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阐释好塞罕坝精神的丰富内涵,用文学的形式将塞罕坝精神弘扬光大,深刻理解和落实生态文明理念,诗意书写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伟大实践。作家们纷纷表示,此次采风活动结束后,将以塞罕坝精神为动力,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努力创作出一批讴歌党、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优秀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