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在水中坐,人在画中游”,这条河,是南通城静静流淌了千年的母亲河——濠河。濠河是目前国内保存最为完整的古护城河之一。漫步濠河之滨,一座座形态各异的桥梁,诗意扑面而来。走过这些长长短短的桥,仿佛吟诵着平平仄仄的诗。自明代以来,二百多年内濠河上建成的大小桥梁有几十座。它们历经风霜雪雨,身姿依然挺拔。大型人文纪录片《濠河桥上看风景》以创新的叙事结构、唯美的影像美学和强烈的人文价值,讲述了濠河之上的这些桥的故事。
在凝神观看《濠河桥上看风景》的过程中,我常常情不自禁地为之动容。我为南通千年流不停的悠悠古濠河之秀美而感动;我为濠河之上形态各异的桥梁伴随着濠河水脉脉流淌的诗情画意而骄傲;我更为能用精湛的艺术将濠河上的桥与历史、桥与人物活生生搬上银屏感召当代观众的编导而自豪。
在各种传播媒介中,纪录片是时代发展的影像注脚,是肩负和构建城市形象的重要艺术媒介,具有凝聚、传递文化价值的多重传播功能,也有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影响力的重要功效。《濠河桥上看风景》共八集,由江苏大雅文化公司出品。南通市政府原副市长朱晋总策划,江苏省电影家协会常务副主席、著名导演郭晓伟执导,媒体人、作家张坚撰稿。本片采访了30多位文史专家、文化名人,是挖掘地域历史、盘点通城文化的一次突破,在用影像梳理、展示濠河民俗景观方面做了可贵探索,凝聚着较为深刻的人文与艺术内涵。
一、叙事创新:以人为本,勾连桥与人的故事
人文纪录片《濠河桥上看风景》在叙事方面积极创新,以“人”作为叙事突破口,以生活在濠河边人物的生活作为叙事逻辑,用厚重的历史感勾连桥与人故事。
第一集《千年虹影》,悠悠濠河,回响古今。十里古濠河,曲曲折折,迂回激荡,濠河千百年的发展,留下了许多桥梁古迹。影片带着我们怀着访古探幽的心情,去踏寻濠河上的桥,那些千年遗韵、近代风情和崭新风貌,去体会它特有的文化意蕴。
历史是由人类创造的,濠河之上的桥更是由人创造而走出来的。《千年虹影》将镜头从桥转向了人,聚焦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清末状元张謇,由他一手擘画的“中国近代第一城”蓝图上,新增的一批跨越濠河的桥梁。“六桥之内”那片旧时繁华之地,那是这座城市最初的框架,是通城人文根脉所在,是一代代南通人守望了千年的精神家园。
接着,全片沿袭“一座桥发掘一文化,一座桥讲述—故事”的线索,将濠河上的桥融入城市历史、文化的叙事当中,分别展开这些桥的故事。站在桥头望,风景旧曾谙,进入我们视野的不仅是旧貌换新颜的全景画面,也会有往事越千年的人文景观,从而推进纪录片的叙事创新。
从纪录片构建桥与人的故事来看,全片用“接地气”的方式真实记录了与濠河有关的人,亲历他们的历史足迹,记录他们的生活瞬间。第六集《翰墨溢彩》,“长桥不长”,一代代南通人心目中的长桥是分量极重的一座桥,它桥身不长,故事却源远流长。因为通城人不会忘记一个人——明代的外科名医陈实功,正是他造福桑梓,为长桥的修建倾注了心血。在长桥边,陈实功的目光凝望着濠河水,惦记着为家乡百姓修筑桥梁的那些人和事。在南濠河边,还有张謇创办的通州师范学校、南通博物苑、南通图书馆、翰墨林印书局、女红传习所、伶工学社、南通体育场、育婴堂、养老院、残废院、贫民工场、栖流所、济良所等一系列文化教育和社会慈善机构。张謇先生在创办事业的过程中,始终求贤若渴。中外众多一流人才,被他的真诚所感动后云集通城,汇聚在张謇身旁,一起加入引领时代风气的行列之中。与濠阳小筑一街之隔的西南营,住着张謇先生的异国老友金沧江。濠阳小筑往西,就是当年的南通女红传习所旧址,留下了一代“针神”沈寿的艺术人生和她仿真绣精品。在濠南别业东侧严家巷,是张謇在1919年创办的中国第一所现代戏剧学校伶工学社,邀请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就任伶工学社首任校长。
在纪录片中,每一座桥的故事都与每个人物的出场相关,譬如第四集《文脉悠悠》,在讲述友谊桥时,站在友谊桥上看风景,除了能看到东濠河上的不同景致——桥南的清幽、桥北的畅达,还能看到隐逸于闹市的千年南通文化景观——文庙。它是昔日读书人心目中的殿堂,更是南通悠悠文脉的历史见证。漫步濠东绿地,蓝印花布博物馆蓝白闪耀,梅庵书院古琴悠扬,国家级非遗的古典之美,都让人心驰神往。纪录片呈现了南通人对桥的守护,呈现了濠河独特的民俗风情,又呈现了南通人对桥文化的传播。全片讲述了濠河上不同的桥与人的故事,也是一部系统性地讲述通城历史、濠河文化与民俗风情的故事,表达了通城的人文情感,实现了观众与桥的共情,从审美意蕴上营造出人性共鸣的和谐美与原生态的意境美。创新的叙事充分发挥了纪录片视觉功能的传播特性,使纪录片突破了单纯的纪实范畴,凝聚着较为深刻的人文与艺术内涵,大大拓展了纪录片叙事层面的表意功能。
在当今时代的多元化视角下,纪录片真正打动人心的是日益成熟的情感表达。一部优秀的纪录片若想要赢得观众的喜爱,其所表达的内容必须是能够打动人心的。《濠河桥上看风景》以桥与人的故事入手,每座桥的历史线索不同、核心情感也不同,从而勾连出桥与人不同的故事。
二、影像美学:视听结合,呈现桥与城的影像志
近年来,随着纪录片产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审美水平也不断提升,与之同时,纪录片在影像美学方面进行着适时的创新。《濠河桥上看风景》在制作过程中,通过数字化动画技术“再造”已消失的历史场景、视听结合的综艺式拍摄手法、散文诗化优美的解说语言,以翔实的资料引出每一座桥的历史,是南通城市与桥的影像志,实现着纪录片的影像美学表达,让观众对桥与城之间的关系通过视听结合,理解得更为深刻。
全片由充满历史内涵和特定意义的空间构成,其桥的场景和人文描写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地理环境、物理空间再现,而是经过历史的选择和艺术加工,创造出具有厚重思想深度、历史底蕴、人文气息兼具的独有桥之影像。第二集《半城风华》,2002年濠河上的和平桥改造扩建,在桥东水下挖出一段古城墙根,这里就是宋代通州西城门外瓮城遗址。和平桥坐落在南通城市人民路上,它是水陆萦回的城市要津。漫步桥上,那青铜栏杆、仿古街灯,在现代的设计中蕴含着古典意像。年年岁岁,桥上车轮滚滚,行人川流不息;桥下流水悠悠,船只往来穿梭。当年和平桥一带是南通最早的商业繁华地段,沿河商家、民居鳞次栉比,铺陈出一幅江北的“清明上河图”,清代的《崇川竹枝词》中,有这样的诗句:“一路城河接市河,西关门外泊船多”,描绘的正是这样的场景。和平桥往东,就是南通的城市地标——钟楼和谯楼,它们静静伫立在老城区的中轴线上。这里是通城地理意义上的中心,也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多少年来,从古代守更人的击打更鼓,到近代时钟的准点报时,白云苍狗的光阴故事在此流转。漫步寺街,你可以追忆扬州八怪之一的李方膺作画会友的梅花楼,也可以寻访南通城内第一位状元胡长龄的状元府第,或探秘连续出了十三代诗人的范氏诗书世家。还有陈师曾、王个簃、赵无极、曹用平、袁运甫、袁运生、范曾、顾洛夫、范扬、冷冰川等杰出画家……纪录片以强烈的视觉吸引力的画面,借助高科技电影手段创造出来的影像美学和数字化动画技术产生了独特的视觉效果,发掘出了历史时空中的各种碎片化文化信息。
纪录片是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加工的。《濠河桥上看风景》中的画面具有写实性,它的优势不仅在于画面的写实记录,更兼具其写意性,体现出一定的美学意蕴。全片兼具写实性与写意性,并通过不同方面表现出来。第五集《苑囿缤纷》,从1905年张謇创建南通博物苑算起,博物苑桥至今不过110多年。它现在叫做公园桥,它是张謇开创师范教育和文博事业的重要见证。从这里,可以追寻先贤教育救国的坚实步履。公园桥是一座景观桥。桥的颜色和造型,吸取了濠河两岸濠南别业、城南别业的元素,兼具中西合璧的建筑艺术风格,甚至还增添了阳台式的观景台,看上去别具民国风情。桥墩上的浮雕,选用了民间和合仙子等吉祥图案。桥下的拱形门洞里,装饰有珍品菊花的石雕,匠心独运,美轮美奂,给人带来一种如诗如梦的意境。全片将桥塑造得十分生动有趣,主持人向观众娓娓道来着它们的故事,受访者则阐发着桥与城市的真正内涵,力求做到写实记录与写意表达兼备,丰富着纪录片的影像美学。
三、人文价值:民俗群像,刻画通城的精神图谱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南通城人杰地灵,濠河边人文荟萃。《濠河桥上看风景》的创作者深入考察,生动表现了濠河上跨越千年的不凡人物和不凡桥梁,令人眼界大开,感怀不已。他们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之中搜求爬梳,精心拍摄,真有令人不无惊艳意外之感。
《濠河桥上看风景》的创作者在极为重视案头文字脚本打磨的同时,取景镜头、历史呈现、访谈人物,塑造了南通千百年的民俗群像,刻画了通城的精神图谱,可圈可点,耐人寻味,让人久久沉浸其中回味无穷。在如今网络自媒体时代,各种视频扑面而来,各种制作令人缭乱眼花目不暇接,而在这样的林林总总泥沙俱下之中,《濠河桥上看风景》用心经营的文字,呕心沥血的拍摄,深入浅出的解说,经得起反复审视的有质地的画面呈现,非一日之功,非平心静气,非深入其中,岂能做到?这正是这部纪录片的人文价值之所在。
第三集《在水一方》在资料征引、人物访谈、画面撷取,都是精益求精,孜孜以求,都是一再玩味,耐心推敲。漫步北濠河畔,水面宽阔,烟波浩渺。杨柳岸边,一座上书着“十分潋滟”的石牌坊,道出了北濠风光的明快与壮观。北濠桥畔的北极阁城墙遗址,有一幅石雕的通州古城地图,清晰地标注着南通人熟悉的地名,还有菁菁校园的通中和古朴秀丽的光孝塔。“先有寺,后有城”,天宁寺始建于唐代的公元863年,比通州筑城早了近百年。作为南通至今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座千年古刹,当年因为其香火旺盛,这里是通城历史文化的根脉所在。北濠桥东侧的南通市实验中学原名为崇敬中学,由近代教育家顾儆基创办于1917年,著名电影艺术家赵丹、顾而已、朱今明、钱千里就是崇敬中学的校友,他们的名字永远镌刻在“中国电影发展史”的纪念碑上。全片精心而巧妙的铺陈展现,观众在全神贯注地视听,不知不觉地牢记住了一座座桥的闪光时刻。
第七集《五园竞秀》的叙述独具匠心,它将西南濠河的文化宫桥生动而具体的经历,同通城历史文化事件的全貌交替展现,相互印证和补充,从而给观众留下了更为深刻的记忆。五公园是上世纪初兴建的具有南通地域特色的园林景区,依傍于水阔岸秀的西南濠河,以东、西、南、北、中的方位冠名。堤桥相接,亭阁相连,波光相映。它们的创始者,也是南通人永远铭记于心的先贤张謇。其中的文化宫桥,也是名声赫赫的濠河六桥之一。张謇先生开辟的五公园中,第一个建成的是北公园,地处西南濠河的北侧。公园内建有一座可领略通城风貌的亭子,叫“观万流亭”,四面环水,斗拱飞檐。过文化宫桥往南10多米就是东公园,是妇女、儿童的游览之处,园内秋千、木马、转车等娱乐设施,一应俱全,这是张謇“村落主义”的一次践行。中公园,位于其它四座公园的中央,“水心楼阁水连天,一带垂杨欲化烟。”百多年来,南公园那一池碧叶红莲,是植入几代南通人记忆深处的存在。西公园以西,是当时引领时尚的桃坞路,云集了更俗剧场、通崇海泰总商会大厦、桃之华旅社等,堪称“近代第一城”中的热门街区。全片视听上,背景音多为轻盈愉悦的纯音乐,画面展现大量明媚优美的濠河风光,取景多横向延展式构图,航拍等各种拍摄角度兼有,观之宽阔、宁静、心旷神怡,体现出人与桥、城市与文化的平衡。
第八集《六桥之外》,讲述了新乐桥、新城桥、三元桥、西被闸桥的传奇故事,分别引出了发现骆宾王、濠河第七桥、醉美三元桥、追忆特莱克四段城市往事,让人久久回荡在濠河历史、文化的浓烈氛围中……仿佛是一部桥梁与信史结合,科学、严谨,兼具诗意美学与人文关怀的南通文化学,刻画了千年濠河的民俗群像,呈现了通城的精神图谱,使得观众在沉浸式视听体验中获得丰富的人文价值与强烈的情感共鸣。
结语
纪录片作为反映社会时代的一面镜子,记录和反映着社会变迁。一部纪录片,如果能做到忠实地还原历史,这就达到了纪录片的一重境界;如果能对历史做出客观评价,这就已经达到了纪录片的二重境界;如果这种评价具有独特的有别于前人的见解,那就达到了纪录片的第三重境界。《濠河桥上看风景》就是能达到三重境界的纪录片。本片制片人朱汉斌是一位有情怀、有担当的文化人,他的初衷就是要将南通的历史、文化、城市风貌,用影像抢救记录下来,并为南通文旅推介发声。据介绍,《濠河桥上看风景》在南通电视台播出后观众反响热烈,在南通文化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不久将在江苏电视台等其它各大媒体播出。
南通城,因水而生,因水而秀。水韵看南通,有水皆有桥。濠河之上现存的29座桥,尽管形态各异,修建年代不同,但每一座都有属于它的故事。濠河桥上的故事,从古讲到今,依然说不完。除了历久弥新的“六桥”以及它们周边的桥梁,还有一些濠河桥未能顾及。比如铁星桥、木行桥、南园桥、易家桥、猫儿桥,都是南通人耳熟能详的名字。还有那些湮没于历史长河中的古桥,像濠河上的望仙桥、端平桥、起凤桥、涧桥、跃龙桥、察院桥、平济桥、拱宸桥、泮宫桥、玉带桥、凤凰桥,曾经的风华已随岁月流逝,它们的名字依然在南通百姓中口口相传。
《濠河桥上看风景》在叙事创新、影像美学、人文价值方面大胆探索,实现了新的突破,符合新时代受众的审美趋势,并以写实与写意兼备的方式,丰富着纪录片的美学意蕴。作为一部讲述南通“桥”的纪录片,将南通历史、文化融入其中,唤醒观众心中的文化共同体意识,是一部形象生动、风格独特、震撼人心的纪录片,“桥”的丰碑鲜活而永久地树立在每一位观众的心中,堪称同类纪录片中的上乘之作。
作者:梁天明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电影家协会名誉理事,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南通市影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