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像 | 赵孟頫绘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于四川)人。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 辙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他的书法从“二王”,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杨凝式各家吸取营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 努力革新。他讲自己书法时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他 讲他的书法艺术创作过程时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他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他在对书法艺术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用传统技法去进行书法艺术创造,在书法艺术创造中去丰富和发 展传统技法,不是简单机械的去模古。
苏轼早年学“二王”,中年以后学颜真卿、杨凝式,晚年又学李北海,又广泛涉猎晋唐其他书家,形成深厚朴茂的风格。他的书法,用笔多取侧势,结体扁平稍肥。这与他握笔的姿势也很有关系,苏轼执笔为“侧卧笔”,即毛笔侧卧于虎口之间,类似于现在握钢笔的姿势,故其字右斜,扁肥。
黄庭坚将苏轼书法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年姿媚、中年圆劲、晚年沉著。早期代表作为《治平帖》,笔触精到,字态妩媚。中年代表作为《黄州寒食诗帖》。此诗帖系元丰五年(1082)苏轼因为乌台诗案遭贬黄州时所写诗两首。诗句沉郁苍凉又不失旷达,书法用笔、墨色也随着诗句语境的变化而变化,跌宕起伏,气势不凡而又一气呵成,达到“心手相畅”的几近完美的境界。晚年代表作有行书《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等,此二赋以古雅胜,姿态百出而结构紧密,集中反映了苏轼书法“结体短肥”的特点。其最晚的墨迹当是《与谢民师论文帖》(1100年)。
其代表作有《天际乌云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寒食诗》、《醉翁亭记》等。苏轼的书法,后人赞誉颇高。最有发言权的莫过于黄庭坚,他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
纪录片
《苏东坡》 全六集
《苏东坡》全6集,以苏轼的人生轨迹为纵轴,以苏轼谪居黄州的这一特殊阶段为横断面,以苏轼黄州四年的生活及心路历程为重点内容。从文学、艺术、美食、情感等角度观照苏轼在黄州之前和黄州以后的人生沉浮背景,多层面、多角度地解读苏轼生命感悟、精神嬗变。
第1集:雪泥鸿爪
﹀
主要讲述苏东坡从闻名天下的大文豪到阶下囚的人生转折。苏东坡早年成名天下,仕途前景一片光明。之后由于党争原因,苏东坡遭遇“乌台诗案”,几乎被判死刑,最终被贬黄州。
第2集:一蓑烟雨
﹀
主要讲述苏东坡在黄州苦难中的自我超越。苏东坡被贬黄州,生活困苦,精神孤独。面临困境,苏东坡完成了人生的重要转折,从苏轼变为苏东坡。
第3集:大江东去
﹀
要讲述苏东坡完成人生蜕变,过程中所带来的文学成就。苏东坡在黄州达到了他文学创作的高峰,创作了赤壁“一词二赋”等众多流传千古的名作。
第4集:成竹在胸
﹀
主要讲述苏东坡在书法绘画等艺术上的成就。《黄州寒食诗帖》诗中阴霾的意象如小屋、空庖、乌衔纸、 坟墓……渲染出一种沉郁、凄怆的意境。
第5集:千古遗爱
﹀
主要讲述苏东坡以民为本的为政理念和成就,以及晚年从朝中高官到一路被贬,最后在北归的途中逝世的人生阶段。
第6集:南渡北归
﹀
主要讲述苏东坡晚年生活困境重重,但他仍然平和乐观的对待生活,以超脱的胸怀对待苦难,成为后来文人士大夫的典范。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横屏观赏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局部)纸本行书 34.5×199.5cm 元丰五年(1082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黄州寒食诗帖》,纸本,25 行,共129字,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 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 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 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正如黄庭坚在此诗后所跋:“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 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释文】: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起。
诗中阴霾的意象如小屋、空庖、乌衔纸、 坟墓……渲染出一种沉郁、凄怆的意境。表达出了作者时运不济谪居黄州的灰暗烦闷的心境。 从文中“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可以想见他窘迫的生活。这两首诗放在苏轼三千多首诗词中,并非是其上乘之作。而当作者换用另一种艺术形式——书法表达出来的时候,那淋漓多姿、意蕴丰厚的书法意象酿造出来的悲凉意境,遂使《黄州寒食诗帖》成为千古名作。
《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诗写得苍凉惆怅,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难怪黄庭坚为之折腰,叹曰:“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黄州寒食诗跋》)董其昌也有跋语赞云:“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馀卷,必以此为甲观”。《黄州寒食诗帖》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誉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
——来源 | 央视及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