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美学总是关涉人生——评金雅《美趣与人生》

时间:2025-11-26 11:02:10 编辑:Wendy 来源:文艺报
分享至

金雅教授新著《美趣与人生》,扎根于民族文化土壤,以“趣”为切入点,重释六位现代名家的思想资源,揭示了中华美学将审美、艺术与人生相融通的根本特质,呈现了中国现代美学的风貌。在此基础上,该著精要梳理了中华美学从古典到现代的发展脉络,为当代审美与美育实践提供了重要启示。

该著上编“中国现代美学六人谈”,以人为核心,展开美学叙事。作者在开篇就提出,“中华美学最为重要且具标识性的精神旨趣,是将审美、艺术、人生三种活动相融通”。这一倾向,在书中论及的六位美学家思想中均有体现。梁启超将“趣味”界定为“一种生命状态,一种生命精神,也是一种美论,一种人生价值观”,其核心是“知不可而为”与“为而不有”相统一的精神。金雅认为,这种精神既强调生命的积极实践,又倡导超越成败得失之功利束缚,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完整人格的审美的人。这样,梁启超的“趣味”美学就打破了艺术与人生的界限,将审美实践转化为生命养成的过程,使“趣味”成为连接艺术美与人生美的桥梁。对于王国维的“境界”,金雅特别提出,它是以“真”为核,从而将“境界”的命题,从传统诗论的艺术品鉴范畴拓展至人生品鉴领域,通过“有我”与“无我”的两维,既关注艺术创作的审美特质,又指向超越小我、融入宇宙的人生至境。金雅还提炼了朱光潜的“情趣”、宗白华的“情调”、丰子恺的“真率”、方东美的“生生”等美学观念。它们虽各有侧重,但都揭示了审美、艺术、人生相统一的人生论美学精神。这些理论共同构成了中国现代美学人生论转向的重要支撑,彰显了中华美学以人为本的核心特质。

该著下编围绕“中华美学的趣味和大美”展开,系统梳理了中华美学中“趣味”与“大美”的理论脉络、精神内涵及实践价值,展现了中华美学从艺术到人生、从古典到现代的传承与创新。《趣味:从艺术到人生的流变与拓展》一文清晰呈现了“趣味”范畴的历史演进与现代拓展。金雅认为,在古典美学中,“趣味”多指向艺术鉴赏的个体取向。现代语境下,梁启超率先对“趣味”话语展开现代审美层面的拓展,将古典艺术鉴赏趣味与西方审美思辨趣味相结合,提出了广义的“趣味”美,并将其拓展到人生论领域,强调“趣味”是生命实践与意义价值的统一,进而倡导“趣味教育”。这种拓展是对中华美学“美善相济”传统所进行的创造性转化,使其更贴合现代人生的精神需求。《大美:中华美育精神的意趣内涵和重要向度》深入阐释了“大美”的独特内涵与美育价值。金雅认为,“大美”既指对象的刚健超旷之美,又强调冲破小我束缚、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诗性境界,其根基在于“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哲学思想,与西方“崇高”范畴存在本质区别,即不破坏和谐而追求更高层次的整体融通。金雅对王国维的“无我之境”、梁启超的“大我迸合”、丰子恺的“大艺术家人格”、方东美的“大人境界”等予以阐发,构建起“大美即人格美”的理论体系。这种体系既扎根于庄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思想传统,又回应了现代社会对个体精神提升的需要。

中华美学最突出的特点是鲜明而强烈的实践旨趣,这与西方美学突出理论旨趣形成显著差异。西方美学以“美是什么”的本体论问题为核心,主要采用认识论方法考察美本身,从柏拉图叩问“美是什么”,到鲍姆嘉通提出“感性学”学科构想,再到康德构建知、情、意三维理论框架,均侧重抽象理论思辨和纯粹美感心理观照。而中华美学始终叩问“美何为”的价值性问题,关注美与人的生命、生活的动态关联,从具体人生实践中体会美、践行美。金雅认为,中华美学精神的实践旨趣主要体现为三大意趣:一是突出的人文意趣;二是浓郁的美情意趣;三是深沉的诗性意趣。在当代美育中,这一特质启示我们要超越技能化、工具化的美育倾向,回归“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根本宗旨。

该著展现了将传统美学进行现代转化的可能。在当代美学建构中,我们需要使民族美学传统成为当代美学创新的源头活水。当代美学研究要走出象牙塔,关注现实问题,回应时代需求,使美学真正成为滋养心灵、提升境界的精神财富。在艺术日益功利化、生活日益碎片化的今天,重拾中华美趣智慧,培育超拔审美情怀,涵养大我精神境界,既是个体实现诗意栖居的需要,也是民族文化复兴的题中应有之义。这告诉我们,在追求物质进步的同时,我们更需要守护心灵的诗意与生命的温度,在审美、艺术与人生的融通中实现存在的超拔。

(作者系浙江理工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