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学集成”总序

时间:2025-11-17 10:06:25 编辑:Wendy 来源:中华读书报
分享至

在中国,从源远流长的方志编纂,到清儒大规模辑存乡邦文献,再到上世纪90年代各省蔚然成风的地方文献整理与刊行,具有学科意味的地方性知识建构,终于逐渐成型。在此过程中,“地方上的”学问、思想与情怀,日渐显示其内涵与意义。若兼及对象、方法与境界,这四个互相关联但又不尽相同的关键词——“地方”“民间”“乡土”“边缘”,对于一向高高在上的主流/中心/整体的论述策略,隐约构成某种强有力的挑战。

从事人文中国研究,除了纵向的学科划分,如文学、史学、哲学、宗教、艺术、人类学、社会学等,还有横向的都市研究(比如“上海学”“北京学”)与地域研究。后者中,已发展成为世界性学问、拥有一大批专业人士的,当属藏学、敦煌学、吐鲁番学,这三大显学起步早,视野宽,资料丰富,学术积累深厚。至于第二梯队,目前还在开疆辟土,有很大发展空间,我首先推选的是潮学、徽学、客家学。

有趣的是,这“三大潜力股”都发轫于上世纪90年代。此前也有若干专门论述,但由浅入深、由小及大,逐步建设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学术领域,这需要某个机缘。这里的标志性事件是:1992年9月,香港中文大学举办首届“国际客家学研讨会”;1993年12月,在香港中文大学召开的“首届潮州学国际研讨会”上,饶宗颐教授发表了著名的《潮州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性——何以要建立“潮州学”》;同年年底,饶先生及诸多专家商定,将“潮州学”简称为“潮学”。同样是1993年,安徽黄山市举办全国首届徽学学术讨论会暨黄山建设研讨会,第二年推出“首届国际徽学学术讨论会”。与敦煌学由外而内的发展路径不同,这三大潜力股的形成,明显得益于中国的改革开放,虽有一定程度的国际合作,但大陆学者起主导作用,且得到当地政府的鼎力支持。

所谓“潮学”,主要以潮汕本地民众以及全球潮人的历史与现状为研究对象,涵盖地理、方言、经济、文化、宗教、民俗等,乃牵涉面甚广的综合性学科。若从1993年饶宗颐教授首举义旗算起,至今已过去32载。中国人喜欢说“三十而立”,因众多专家学者的共襄盛举,加上“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如今的“潮学”已初具规模,在学界也有一定的影响力。暨南大学潮州文化研究院顺应此学术潮流,邀请二十位专家通力合作,编纂了十卷本的“潮学集成”(商务印书馆2025年出版)。

从学术史立场,精心选择晚清以降国内外有关潮学的研究成果,分历史、方言、思想、民俗、文学、戏曲、美术、教育、文献、海外潮人等十个专题,各自单独成书,由久负盛名的商务印书馆一次性推出,这既是一种知识积累,也是一种学术表彰,更是一种精神标杆。此举的目的是正本清源、扬清激浊,影响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潮学研究的学风与方向。

这项工作,起始于2022年3月25日——在当天暨大潮州文化研究院讨论年度工作计划及经费预算的会议上,我建议编纂“潮学集成”。获得初步响应后,我用半个月时间拟就“潮学集成”编纂计划,并广泛征求师友及出版方意见。6月8日,暨大潮州文化研究院正式立项,由我担任编委会主任,林伦伦、黄挺、程国赋担任编委会副主任,并陆续敲定了各卷的主编人选。筹备工作进展十分顺利,于是,6月21日,暨大潮州文化研究院召开各卷主编视频会议,详细介绍工作计划及编纂体例,得到积极的反馈。

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学术史总结,确立潮学研究的学术/精神标杆,为后来者指引方向。这就要求“潮学集成”必须将巨大的信息量、准确的历史描述,以及独立的学术判断,三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这样一来,对各卷主编的资格、能力及志趣提出很高的要求。有鉴于此,我们拒绝时下盛行的申请制,而是采用邀请制——敬请若干学有专长的朋友共同参与。

最初的设想其实很简单,只有以下这几条:第一,每卷30万字,包含一篇万字左右的导言,站在学术史角度,总结此领域的发展线索及现状;第二,特别注意钩沉早期文章,即便论述粗疏或表达不规范,只要真有见地,或曾推动学术发展,便值得收录;第三,兼及海外及港台学者的研究业绩;第四,名家好文章很多,但考虑到代表性,每册中同一作者论文原则上不超过两篇;第五,重要论述牵涉不同领域,初选时各自为战,而后再统一协调,互相趋避。第六,选录标准是曾在学术史上留下痕迹,除了完整论文,也可以是著作摘录,甚至残篇断简。

而后两年半时间里,我们不断完善编辑思路。除了个别沟通,解决一个个具体难题,全体编委集中深入讨论的是以下这两次:2023年9月7日召开的“潮学集成”编纂讨论会,再次商讨“潮学集成”的编纂宗旨、工作目标与技术要领,各分卷主编介绍编纂进度及面临的困难,出版方则详细分解编辑要求。2024年9月29日召开的“潮学集成”统稿会,就篇目确定、导言审读、体例统一,以及联系版权、交稿时间等,做了明确规定。

拿到陆续交来的文稿,阅读各卷选目及导言,说实话,我相当欣慰。这十卷“潮学集成”,包括陈春声、刘正刚主编的“历史卷”,林伦伦、陈晓锦主编的“方言卷”,陈少明、陈椰主编的“思想卷”,黄挺、陈贤武主编的“民俗卷”,吴承学、黄景忠主编的“文学卷”,吴国钦、梁卫群主编的“戏曲卷”,王璜生、李伟铭主编的“美术卷”,陈平原、林晓照主编的“教育卷”,周少川、陈广恩主编的“文献卷”,以及张应龙、李志贤主编的“海外潮人卷”。可以说一卷在手,百年潮学的规模、进路及境界,基本尽入眼中。

“集成”共收录论文346篇,涉及作者近300人。受制于研究的历史及现状,各卷论文水平不太一致,有的比较成熟(比如历史、思想、方言、民俗、海外潮人这五卷),有的则相对稚嫩或松散。至于收文的时段以及评价的标准,取决于各卷主编的立场与眼光——为什么如此划界,甄选标准何在,导言怎么撰写,我等虽参与讨论,最终还是由每卷主编自行定夺。有大体,而无定体,允许伸缩,不强求一律,我以为是主持大套丛书应遵循的原则。

最后说一句略带广告意味的自我评价:十篇导言,固然代表十卷主编的学术立场;合起来,何尝不是一部言简意赅的“潮学”学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