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黄河水患就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居于黄河两岸的中华儿女与水患的斗争,持续了数千年之久。可以说,中华文明始于治水,数千年的黄河文明史,最动人的篇章就是治水史。如今,随着国家战略的深入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为新时代的重要议题,吸引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黄河主题文学创作这一与现实生活、当今时代密切相关的主题,同样成为新时代文学的重要内容。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也成为新时代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山东作为黄河流经的九省(区)之一,万里长河在此入海,孕育了中华文明的黄河也在源源不断地滋养着这片文学沃土。大河巨变背后,有着太多黄河治理与保护的壮举和治黄人无私奉献的故事,值得去记录和书写。近年来,山东作家创作推出的《雪山大地》《巴彦喀拉山的孩子》《黄河口的庄稼》《家住黄河滩》《大河归处》《黄河传》等以黄河为主题的文学作品,通过对黄河流域发展实践的生动记录与深刻思考,呈现了各具特色的黄河叙事,讲述了丰富多彩的黄河故事,为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贡献了文学力量。
近期,山东作家创作的“大河三部曲”(《大河赤子》《大河涅槃》《大河安澜》)以雄浑壮阔的笔触,再次奏响了新时代黄河文学新乐章。其中,长篇小说《大河赤子》讲述了黄河赤子张五魁带领一班人在渤海莱州湾发现M2无潮点,巧用海动力输沙入海,成功“锁定”黄河入海口,确保顺利建立新型海滨城市渤海市和利华油田及其与家人共同保护村中“百年大槐树”,推进家乡“黄河滩区”槐树庄整体迁建和共同致富的故事;长篇纪实文学《大河涅槃》通过王化云、钱正英、李国英、李殿魁、戴令德等人物的治黄故事,以及抗击洪峰、调水调沙、治理断流、稳固河口等重大事件,呈现了一条奔涌数万年的东方母亲河是如何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命力的曲折历程;长篇纪实文学《大河安澜》以山东黄河流域人物故事为主要线索,书写山东省内黄河流域各级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黄河水利部门治理洪患、调水调沙、根治断流、滩区迁建、生态保护、文化开发、高质量发展的壮美画卷和初步成就。《大河赤子》《大河涅槃》《大河安澜》这三部作品交织叠奏,共同演绎大河脉搏,绘制出了新时代黄河故事的立体画卷。
本文以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为切入点,对长篇纪实文学《大河涅槃》进行文本细读,并以此为基础通过作品中抒写的黄河故事尤其是治水故事,回溯其中蕴涵的民族记忆及由民族记忆衍生出的民族文化,进而对作品所呈现的新时代的民族精神进行解读。
一、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
面对既有的黄河主题文学作品,如何推陈出新,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是文学创作者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此外,基于真实人物和事件的纪实文学作品,在创作中还要注重平衡作品的新闻性与文学性,避免将其写成宣传真人真事的新闻稿件,用文学的方式塑造人物、书写事件。毋庸讳言,在如何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这一层面《大河涅槃》这部纪实作品存在不足之处,但瑕不掩瑜,其在内容上呈现的多元主题,治黄人物群像塑造上的文学性追求,文本语言上的诗性抒情以及作品结构上的多线叙事等诸多特质,为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文学样本。
在内容上,《大河涅槃》将目光和笔触对准黄河流域的广袤大地,把引黄灌溉、滩区迁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文化开发和高质量发展等时代议题纳入叙事框架,摆脱了治水叙事的单一维度。作品以“人民治黄”为起点,真实记录了黄河流域生态治理的艰难历程,从水土流失的触目惊心,到生态廊道的逐步建成,彰显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智慧。在对黄河流域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呈现上,作品没有流于对国家政策的机械解读,而是深入挖掘滩区迁建等举措背后的故事,展现了贫困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以及乡村振兴战略为黄河流域带来的勃勃生机。此外,作品还将黄河沿岸的治水英雄传说、民间信仰等地方民俗文化元素融入叙事,不仅增强了作品的文化底蕴,也使作品呈现出的黄河文化更加立体丰满。《大河涅槃》多元化的主题扩宽了新时代黄河叙事的表达空间,不仅丰富了黄河叙事的内涵,也为深入挖掘黄河流域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提供了新的范式。
在人物方面上,《大河涅槃》通过书写治黄英雄与基层黄河儿女的故事,塑造治黄人物群像,既保持了纪实文学的真实性,又赋予了作品更强的文学性和艺术感染力。作品从对真人真事的宣传思维转换到故事思维,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从王化云、钱正英、李殿魁等治黄英雄到沿岸百姓的众生相。此外,作品将不同身份、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治黄人置于同一时空下,通过他们的互动与碰撞,凸显出各自独特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风貌。
《大河涅槃》巧妙地将诗性思维融入行文,在语言表达上,诗性贯穿始终,作品充满抒情色彩,富有诗意的语言将治黄人的故事娓娓道来。作品十三个章节均以诗歌开篇,以诗歌引领叙事。这种文学化的表达方式,既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又深化了人物形象的精神内涵,使治黄人物群像成为新时代奋斗者的生动写照。
《大河涅槃》的叙事方式,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打破了传统报告文学单一的线性时间线索,将新中国成立以来七十多年的治黄历程与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治黄史相互映照,将历史与现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复杂而有序的叙事网络。从空间维度上来看,作品从黄河的起源——青藏高原写起,对万里黄河流经的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黄淮海平原以及黄河入海口一一呈现,展现了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宏大图景。作者在文本中通过时空的交错和切换,展现了黄河数千年的变迁,反映了人与自然、历史与现实间的复杂关系,也赋予了作品时空纵深感。此外,《大河涅槃》在文本结构上还有着人物叙事与事件叙事并行的特点。作品将不同历史时期治黄人物的黄河故事并行展开,打破了传统报告文学作品单一视角叙事模式。治黄故事中塑造的科学家、政府官员、基层黄河儿女等多个人物的视角和经历交织在一起,既独立成章又相互呼应,不仅使黄河治理、生态保护等宏大主题更加贴近现实,还增强了作品的层次感和立体感。作品在讲述治黄故事之余,还对抗击洪峰、调水调沙、治理断流、稳固河口等重大历史事件进行了深入研究与分析,通过文本还原历史现场,让读者在阅读中了解我们党领导人民治黄的曲折历程,感悟治黄事业的伟大、治黄人的可敬,以及大河安澜的来之不易。简而言之,《大河涅槃》在叙事上的创新不仅使作品的主题表达更加丰富多元、结构更加灵活,提升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也为报告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二、黄河故事回溯民族记忆
自古以来,黄河水患就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给中华民族带来了不计其数的灾难。数千年间,黄河泛滥造成的洪水、泥沙灾害,黄河的每一次决口、改道,都伴随着无数家园的毁灭、无数生命的消逝。这些灾难不仅造成了物质层面的巨大损失,更是在民族心理层面上留下了难以愈合的创伤。“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的黄河,成了民族苦难的象征,成为中华民族创伤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黄河的民族创伤记忆如同黄河泥沙般沉淀在民族集体意识的深处,凝结成“黄河宁,天下平”的集体焦虑。
《大河涅槃》基于史料上的记载,对历史上的黄河水患进行了简要的梳理——“据记载,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的2540年间,黄河下游决口1590余次,重要的改道26次,其中大的迁徙6次,南至江淮,北达天津。每每灾害之年,黄河洪水、泥沙灾害一直波及淮河流域、海河流域以及长江下游部分地区,威胁整个华北平原。……常常有整村、整个市镇被泥沙湮没的惨事发生。”此外,文中还重点书写了造成329.6万人受灾的1933年黄河大水及1938年导致1250万人受灾、约89万人死亡的花园口决堤,由此表明“黎民流徙”“浮尸遍野”“赤地千里”“煮人为食”等黄河水患造成的悲惨景象并不仅仅是故纸堆里的久远往事,而是当下无数国人亲历的惨剧,这两场大水患影响了黄河两岸无数家庭祖辈、父辈的生活。
《大河涅槃》还对几千年来,无数代人治理黄河的理念、方法进行了梳理——从神农时代“僝”和“湮”的防御方法、尧舜时代“疏”和“分”的治水方法,到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筑堤防水患的方法,再到秦汉至明清时期各种治水技术和理念的出现,直至新中国成立后修建三门峡大坝、调水调沙实验、利用海动力稳住黄河口等科学治水历程及黄河流域滩区迁建、湿地保护与开发等高质量发展举措。作品对新中国成立后治理黄河的壮阔历程的再现,展示了数千年来造就了无数灾难的黄河转化成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的过程。当代治黄工程彰显出中华民族从被动抗争到主动治理的跃升,黄河湿地、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黄河博物馆群成为中华文明的新地标,昭示着中华民族与万里大河和谐共生的新篇章已经徐徐展开。黄河,这条承载着中华民族创伤记忆的大河,也完成了从“民族之痛”到“民族之脉”的涅槃重生。
《大河涅槃》还对与黄河相关的歌谣、传说、信仰等文化内容进行了书写。文本中,古代诗人笔下的黄河既有“黄河九天上,人鬼瞰重关”“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惊心动魄,又有“黄河远上白云边,一片孤城万仞山”“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壮美,它们共同构成了民族审美中的黄河意象。文本对有着“运河之心”美誉的戴村坝的书写中,不仅讲述了“白英献策”的故事,还呈现了明清两朝统治者在此后几百年间为其建祠、“封神”的史实。明朝汶上县白家店村的老者白英,因其献策修筑戴村坝的功劳,被追封、加封为中国民间诸神谱系中的“功漕神”“永济神”“白大王”,成为庇佑一方百姓的神明,受到人民的敬仰。白英祠及黄河两岸众多的龙王庙寄寓着黄河儿女对黄河的敬畏,这也意味着黄河已融入民族文化基因,地理意义上的黄河早已蝶变为文化意义上的黄河。
三、大河奔涌中的民族精神
《大河涅槃》以黄河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涅槃重生隐喻民族精神的现代化转型,将黄河治理史升华为民族精神的诗性寓言。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始终在与黄河的搏斗中寻找生存与发展的道路,我们对这条大河的治理与改造,亦是锤炼民族意志、凝聚民族精神的过程。从大禹治水的远古传说开始,中华民族便开启了与黄河的漫长对话,黄河不仅是治理与改造的对象,更是民族精神的试金石。黄河治理史不仅是一部中华民族与自然搏斗的历史,更是一部民族精神的成长史,每一次治黄的成功与失败,都是对民族意志的锤炼,也是对民族精神的升华。
大禹以“疏”和“分”的治水理念代替“僝”和“湮”的防御理念,不仅是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更是中华民族在面对自然挑战时展现出的智慧与勇气的象征。这一理念贯穿了此后数千年的治黄史,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王朝的治黄工程,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在治水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创新方法的努力。新中国成立后,黄河治理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科技的进步、制度的完善、人民的团结,使昔日洪患频发的黄河涅槃为造福人民的安澜巨川。通过对黄河的治理,中华民族不仅改造了自然,也重塑了自身的精神面貌。黄河的涅槃重生,象征着中华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断突破自我、追求卓越的精神追求。
这条承载着中华文明基因的大河,如今正以全新的姿态奔涌向海。从三江源到入海口,科技创新与生态文明理念正在重塑治黄理念与方式,《大河涅槃》在“大河新明珠”、“万类竞自由”等篇章中呈现了当下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的万千气象——黄河流域湿地和自然保护区的勃勃生机,万里黄河第一隧的建成通车,作为国家战略的济南新旧动能转化起步区的逐步成形,以及建设中的黄河口国家公园。这些凝聚着中国智慧的治黄方案,恰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华民族从“征服自然”到“尊重自然”的文明跃升,折射出中华民族治水哲学的迭代升华——中华民族终于跳出了数千年来与黄河搏斗抗争的困局,进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时代。
这条古老的大河正在书写着新时代的精神寓言,黄河治理的当代实践,解决了千百年来“黄河宁,天下平”的历史课题,开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境界,黄河奔涌的浪花里,激荡着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精神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