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得益于国家层面的乡村振兴政策,另一方面也源于中国作协实施的“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近一个时期以来,中国文坛涌现出一批聚焦乡村世界、积极书写乡村振兴的文学作品,其中尤以长篇小说领域的表现最为抢眼。别的且不说,单是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五部获奖作品中,就有乔叶的《宝水》、杨志军的《雪山大地》两部与乡村振兴紧密相关的作品。在众多聚焦乡村振兴主题的长篇小说中,陕籍作家巴陇锋的《秦岭人家》,堪称颇具代表性的一部。
既然题为“秦岭人家”,故事的发生地自然与秦岭这一中国腹地的地理坐标密切相关。故事主要发生地名为塘坝村,地处大秦岭山脚下秦岭县的西南端,“东临秦岭县蓝田镇,南接终南山主脊——‘中华父亲山’秦岭,北与白鹿镇为邻,西与长安县接壤”。故事时间跨度长达二十余年,从1996年一直延续至晚近时期。巴陇锋倾力书写的,正是秦岭脚下的塘坝村二十多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
一般而言,衡量长篇小说的重要标准之一,便是能否相对成功地刻画塑造若干具有人性深度的人物形象。在我看来,《秦岭人家》最突出的思想艺术成就,主要体现为成功刻画了以主人公邛军为代表的、积极投身乡村振兴的农人群体形象。邛军有着颇为特殊的青少年岁月:刚记事时父亲便疯癫出走,六岁时母亲又“不明不白”地离世(事实上,害死其母的并非他人,正是小说中后来摇身一变成为女娲镇党委书记的杨俊虎)。邛军实则是在邛五叔等一众乡亲的照料下长大成人。或许是内心潜藏的感恩之情使然,后来他通过自身努力成为小有成就的个体企业家后,便想方设法通过竞选村主任的方式回馈塘坝村。尽管因发小边大治从中作梗,邛军的竞选之路并不顺遂,但当选村主任后,他依旧全心全意投入到塘坝村的振兴事业中。无论是馨隆苑大饭店的创办、曾获县委辛书记盛赞的“厕所革命”,还是终南山旅游度假村的规划与兴建,这些无一不是邛军作为基层干部在乡村振兴中的具体实绩。事实上,正因为邛军作为时代新人在乡村振兴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小说结尾处,才有文艺工作者执意以他和塘坝村二十多年的巨变为原型,创作完成的文艺项目《书记不姓穷》。此处,作家巧妙运用谐音,将“邛”与“穷”关联起来——书记虽姓“邛”(谐音“穷”),但其根本使命却是实实在在带领塘坝村村民致富,共同助力乡村振兴事业的早日实现。
除邛军之外,其他人物形象也各有亮点。例如,虽已留在西安交通大学任教,却始终牵挂家乡塘坝村乡村振兴事业的博士康静雅。她做出了一个常人难以理解的极端选择:最终辞去声名显赫的高校教职,毅然回到老同学邛军的村办企业任职。深知她的余建国对此解释道:“城市反哺农村,产学研结合,这是未来趋势,也是静雅的心愿。”再如,看似行为放荡不羁,实则为塘坝村乡村振兴事业立下不小功劳的杨钊。人性往往呈现善恶交织的复杂状态,这一点在杨钊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一方面,她曾因迷恋权势而屈从于杨俊虎的淫威;另一方面,或许是源于对邛军深藏心底的情感,胆识魄力兼具的她,凭借自身不懈努力,成为邛军事业腾飞路上不可或缺的左膀右臂。还有时常会在情感上与丈夫邛军产生纠葛,却终归以贤内助身份成为邛军得力助手的唐小凤。倘若没有他们的鼎力支持,邛军乡村振兴的理想虽不至于化为泡影,但难度的显著增加,无疑是可预期的事实。
“当我们提到结构的时候,通常想到的是充满奇思异想的现代小说,那种暗喻和象征的特定安置,隐蔽意义的显身术,时间空间的重新排列。在此,结构确实成为一件重要的事情,它就像一个机关,倘若打不开它,便对全篇无从了解,陷于茫然。文字是谜面,结构是破译的密码,故事是谜底。”(王安忆《雅致的结构》)从艺术结构来看,《秦岭人家》采用了双线并置且主次分明的结构方式:主线是邛军联合众乡亲齐心协力、奋力追求乡村振兴的高远理想;副线则是邛军与唐小凤、康静雅、边大治、杨钊等人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纠葛。作品虽不乏瑕疵,例如部分人物性格与故事情节的设计不够合理(这一点在边大治这一人物形象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但终归瑕不掩瑜。巴陇锋以雄健的笔力,最终谱写出了一曲带有鲜明地域色彩的新时代乡村振兴“大风歌”。
(作者系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