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界与想象:‘大文学观’视野中的当代文学”文学馆·学术青年工作坊在津举行
本报讯(记者 康春华) 10月25日,以“越界与想象:‘大文学观’视野中的当代文学”为主题的文学馆·学术青年工作坊在天津南开大学举行。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邱华栋以视频方式致辞。南开大学党委副书记曲明军,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王军,南开大学文学院院长李锡龙,以及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的20余位青年学者、批评家与会研讨。
“何为‘大文学观’?在我看来,它至少包含三个维度。首先是空间维度的拓展,打破‘纯文学’与‘大众文学’的区隔,将网络文学、科幻文学、跨界叙事等新大众文艺类型纳入研究视野。其次是媒介维度的融合,媒介革命正在创造新的文学本体,文学研究必须跟上技术迭代的步伐。最后是价值维度的回归,无论文学形态如何变化,其核心始终是‘人的故事’。”邱华栋认为,从《三体》的科幻叙事到《繁花》的跨媒介改编,从网络文学IP开发到《黑神话:悟空》的文本创新,一系列创作实践证明,真正有力量的文学,永远扎根于人民的生活土壤,回应着时代的精神需求。文学研究者在关注技术创新的同时,更要坚守文学的人文立场,通过自身的创作实践与学术探索,让文学更好地成为映照时代精神、凝聚人民情感、激发民族想象力的重要力量。
曲明军谈到,南开大学在建校106周年之际发布了《南开大学新文科建设规划》,以学科交叉融合、数智赋能、理论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紧密结合、全球资源汇聚为特色,在传承与创新中探索具有南开特色的文科发展路径。期待青年学者立足学术前沿,以开阔的视野探索文学与社会、科技、文化的互动关系,进一步推动当代文学研究的创新,为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贡献青春力量。
本次工作坊分为主题发言与专题研讨两个环节。在主题发言环节,《中国作家》主编李云雷、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李宏伟、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周志强、《小说月报》执行主编徐福伟、《文学自由谈》主编狄青、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邱雪松、南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林晨作主旨演讲。大家谈到,“大文学观”突破传统文学研究的边界,强调文学与人类文明整体的共生关系。要破除20世纪80年代以来纯文学领域日趋狭隘的“文体观”,将更多具有当下性的鲜活文体纳入文学研究视野中,并以新的“生活观”重建文学与时代、大众、世界的关联,打破各艺术门类之间的区隔,让人类的情感生活在艺术世界中能够相互沟通和对话。
专题研讨环节,宋声泉、李海鹏、陈昶、林峥、胡哲等20余位青年学者围绕“大文学观”的理论内涵与时代新义、“大文学观”视阈下当代文艺新探展开交流。大家表示,数字时代的文学生产、传播、流通与读者反馈都面临全方位的革新和挑战,当代文学在不同媒介规约里流通、变形与融合。当下文学研究亟需一种立足于数字文化、能够激发新的文学创作的立场和观念,“大文学观”的提出有助于推动文学研究范式的重建。新的文学批评应当在历史与未来、技术与人文、符码与文字等关系中,重申文学的主体性和人文主义立场,守护文字文本独有的审美价值与思想深度,拓宽研究边界、挖掘理论纵深,为新时代文学发展不断注入持久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