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曹化根
长篇小说《向山》是马洪鸣继《揉蓝秘境》《铁活》《霜刃》等工业城市题材系列作品之后,又一次极具挑战性的艺术创作,填补了当代文学创作中矿山生态修复题材匮乏的缺憾。《向山》以新中国成立后,作为新兴钢铁工业城市资源保障的矿区为背景,生动地展现了矿区人民为国家建设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以及他们在矿山生态修复过程中所付出的不懈努力。作品以主人公向敬岳一家人的生活轨迹为线索,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描绘了时代变革中矿区人民的思想转变及精神面貌,弘扬了积极向上、向善、向美的人生态度。
在《向山》中,矿石与种子这两个意象贯穿始终,成为理解作品的关键。矿石,象征着工业文明的基石,是矿区人民奋斗与奉献的见证。而种子,则代表着生命的希望与未来,是生态修复、绿色发展的象征。当矿山在过度开采后满目疮痍,人们播下种子,期待着荒芜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种子在这里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小说运用了复调叙事的手法,使得作品呈现出丰富而多元的声音。不同人物的命运、情感和价值观在故事中交织碰撞,形成了一曲和谐而又充满张力的复调乐章。这种叙事方式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层次,也让读者能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感受故事中的世界,使《向山》成为一部颇具思想内涵和独特艺术魅力的作品。
一、矿石意象:工业力量与历史厚重
在火热的开采岁月,矿石见证的一个时代的奋斗精神。在《向山》中,对矿石开采场景的描绘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它生动地展现了矿业工人的拼搏精神与创业历程 。小说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丹青山采场的矿工们在艰苦环境下的劳作。山坡上,铁锤与铁镐的击打声交织成一曲激昂的劳动之歌,“铁锤与铁镐清脆的击打声此起彼伏,石阡侵入岩石所发出的尖锐之声交错期间”,这些声音仿佛是矿工们与大自然较量的呐喊。矿工们手中的工具,如三根竹片做成的软锤柄,抡起来弯成了 “弓”,锤头落下,精准地落在只比手指头略粗的钢钎上,每一次撞击都带着力量与决心。这种对工具与矿石接触的细腻描写,不仅展现了矿工们高超的技艺,更体现了他们对工作的专注和执着。向敬岳所在的爆破班,在开采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难。新调来的一批兄弟尚未掌握抡锤技术,向敬岳和搭档乔崇峻便不辞辛劳地传授。为了节省电源,他们借着月光,从采场挑来岩石练习,“铁锤与岩石的语言,不断地敲击夜色,带着光”,这一画面充满了诗意与力量,展现了矿工们为了提升技术,不畏艰苦、刻苦训练的精神。小说通过多出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向敬岳坚韧不拔的品质和对工作的热爱。
丹青山作为百年老矿,在它的历史脉络里,矿石又承载了复杂的时代记忆。矿石在《向山》中不仅是工业生产的原料,更是向山地区历史变迁的见证者,串联起了从日伪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后直至新世纪的漫长历史。日伪时期,向山地区的矿山遭到掠夺性开采,留下了满目疮痍。新中国成立后,向山地区的矿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从丹青山采场的揭顶动员会,到开采过程中的一次次技术革新和产量突破,都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后矿业的蓬勃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矿石见证了向山地区的繁荣与变迁。“一车车矿石从这里出发,承载着矿区人民的希望,为国家的钢铁工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同时,矿石也见证了矿业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以及人们对生态修复的重视,为小说中种子意象的出现埋下了伏笔。
二、种子意象:生态希望与生命传承
《向山》的超越意义在于,生态修复一直伴随着整个开采过程。种子成为了向山生态修复的关键元素,生动地诠释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理念。随着矿业的发展,向山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的破坏,昔日的青山绿水变得千疮百孔,“矿山被过度开采,山体裸露,岩石嶙峋,曾经茂密的森林变得稀疏,河流也因矿渣的排放而浑浊不堪”。面对这样的困境,向山开始了艰难的生态修复之路。向山人精心挑选适合本地生长的树种和草种。他们深知,这些种子不仅是植物繁衍的基础,更是恢复生态平衡的关键。于是,元宝枫、杜仲、山桐子等树种被引入向山,为生态修复带来了新的生机。李极花、刘慧芳们不辞辛劳地浇水、施肥、除草,为种子的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不断学习和借鉴先进的生态修复技术,提高种子的成活率和生长质量。随着时间的推移,种子逐渐发芽、成长,向山地区的生态环境也开始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曾经裸露的山体披上了绿装,河流变得清澈见底。小说最后,优美的生态环境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年轻人开起直播,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种子不仅是生态修复的物质基础,更承载着向山人坚韧不拔、积极向上的精神,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与传承。向山人在面对矿山生态破坏的困境时,没有选择放弃,而是像种子一样,深深扎根于这片土地,努力寻找生存和发展的希望。他们的这种精神,如同种子的生命力一般顽强,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都能不屈不挠地生长。在向山的历史长河中,这种精神代代相传,成为了向山人民的宝贵财富。从老一辈矿工到新一代的建设者,他们都在这片土地上传承着这种精神,不断为向山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向敬岳等老一辈矿工,在艰苦的开采岁月中,凭借着坚韧不拔的精神,为国家的建设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如今,他们的子孙后代也继承了这种精神,投身于向山的生态修复和建设中。
三、复调叙事:两种意象的交织与碰撞
在叙事结构上,《向山》构建了多声部的叙事层次。作者通过巧妙地运用多个人物视角和时间线,使矿石与种子意象背后的故事相互交织,形成了丰富而独特的复调叙事。这种叙事方式很好地拓展了作品的深度和广度,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立体而多元的文学世界。
小说以主人公向敬岳一家人的生活轨迹为核心线索,同时融入了众多其他人物的视角。向敬岳作为一名矿工,他的经历是矿石意象的重要承载者。读者通过他的眼睛,目睹了矿山开采的艰辛与辉煌,感受到了矿工们为国家建设奉献的热血与激情。他在爆破班的奋斗历程,以及对矿山的深厚情感,都让读者深刻体会到矿石所代表的工业力量和历史厚重。而向敬岳和乔崇峻的后代们,则更多地与种子意象相关联。他们生活在矿山生态修复的时代,视角聚焦于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除了人物视角的多元性,小说在时间线上也采用了灵活的叙事方式。既有对过去矿山开采岁月的回顾,展现了矿石意象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也有对当下生态修复工作的细致描绘,突出了种子意象在现实中的重要意义。这种过去与现在的交织,使得两种意象在不同的时间维度上相互对话,丰富了作品的叙事层次。在描写矿山开采的过去时,作者运用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矿工们在艰苦环境下的劳作场景,让读者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激情与奋斗。而在描述当下生态修复时,则侧重于展现人们的努力和希望,以及生态环境逐渐改善的过程。通过这种时间线的交织,矿石与种子意象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在历史与现实的碰撞中,展现出更为深刻的内涵。
在《向山》的复调叙事中,矿石代表的工业发展与种子代表的生态保护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矛盾冲突,这一矛盾贯穿于整个故事之中,成为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小说的前半部分,矿石意象占据主导地位,反映了当时国家对工业发展的迫切需求。为了满足国家建设的需要,矿工们夜以继日地开采矿石,向山地区的矿业得到了迅猛发展。然而,这种发展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随着矿石的不断开采,矿山变得千疮百孔,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人们逐渐意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种子意象开始凸显。向山人开始积极投身于矿山生态修复工作,播下种子,希望能够恢复昔日的绿水青山。在这个过程中,工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愈发激烈。一方面,工业生产需要大量的矿石资源,而生态修复则需要减少对矿山的开采;另一方面,生态修复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这与工业发展的利益诉求存在冲突。
在小说的后半部分,作者通过一系列的情节安排,展现了工业与生态之间从矛盾到统一的过程。向山人在生态修复的过程中,逐渐探索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他们将工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矿石的开采效率,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同时,他们也积极发展生态产业,如种植经济林木、开发生态旅游等,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在这个过程中,矿石与种子意象不再是对立的存在,而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矿石所代表的工业力量为生态修复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持,而种子所象征的生态希望则为工业发展指明了方向。这种矛盾与统一的关系,不仅体现了小说深刻的主题思想,也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和探索。
四、复调叙事下人物群像的塑造
首先映入眼帘的的矿工群体,他们在矿石开采中展现那个时代的坚韧与奉献。以向敬岳为代表的矿工群体形象鲜明,他们是矿山的开拓者,在艰苦的矿石开采岁月里,展现出了令人钦佩的坚韧、团结和奉献精神。向敬岳的一生,几乎都与矿山紧密相连,他见证了矿山的兴衰变迁,也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自己奋斗的足迹。在丹青山采场,向敬岳和他的工友们面临着恶劣的工作环境和高强度的劳动。山坡上,铁锤与铁镐的击打声交织成一曲激昂的劳动之歌,他们手中的工具,是与大自然较量的武器。向敬岳所在的爆破班,是一个充满团结精神的集体。矿工们在开采矿石的过程中,还展现出了无私的奉献精神。他们为了国家的建设,不惜牺牲自己的个人利益,夜以继日地工作。他们深知,自己的工作对于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他们始终坚守岗位,默默奉献。在开山炮的轰鸣声中,他们炸平日伪时期遗留的疮痍,成为了矿山的主人。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和热血,为国家的钢铁工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随着时代进步,环保践行者群像越来越凸显,以种子为隐喻的未来力量走上矿山舞台。
作为《向山》的灵魂人物,向敬岳的生命轨迹构成了一部浓缩的生态伦理启示录。这位从爆破工转变为农民的底层劳动者,以其充满悖论的生存选择,在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碰撞中开辟出第三条道路。他的形象既承载着传统矿工的奉献精神,又蕴含着超越时代局限的生态智慧,成为连接矿石与种子、历史与未来的关键纽带。尤其是务农之后的向敬岳作为土地伦理的捍卫者,展现了农民哲人形象。他的妻子刘慧芳的生命轨迹恰似向山地区生态变迁的微缩景观。这位从农村走向矿区又回归土地的女性,以其独特的生存智慧和精神韧性,在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夹缝中开辟出一条生态伦理的觉醒之路。她的形象不仅承载着传统女性的坚韧品格,更成为超越文明冲突的生态守护者象征。儿子刘岩是资本洪流中的觉醒者。他从盗采山石到废钢回收是资本逻辑与乡土伦理的博弈结果。他最终选择合法经营,既是对父亲生态观的妥协,亦是对城市化生存的务实适应。他与乔志峰的对抗实质是短期利益与可持续伦理两种发展观的交锋。最后他的电商助农直播,暗示新一代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乔崇峻一家人同样如此。丈夫乔崇峻的死亡使李极花一度情感冻结,她借种葡萄重建生命意义。她对养女乔向嵄从排斥到接纳的转变,是创伤后自我重建的隐喻——葡萄园既是物理空间,亦是心理疗愈场。儿子乔志峰是执着坚韧的技术革新者。历经五年酸水处理最终突破世界性难题,体现了科学家的坚韧与矿工的责任感,既是对父亲生命的告慰,更是对父亲事业的继承。乔志峰这个工业文明中“修复者”的形象,是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的结合体。他的成功技术突破是对矿山从掠夺到共生的价值观重构。乔向嵄作为技术骨干,她以数据思维解决金碧山选矿难题,展现理工女的冷静;而她的养女身份使其对家庭关系极度敏感,通过参与矿山治理证明自我价值,实现了对血缘纽带的超越性回答。
将工业题材与生态题材有机结合,是《向山》一大亮点。在以往的文学创作中,工业题材往往侧重于展现工业生产的过程和工人的生活,而生态题材则主要关注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生态平衡的维护。《向山》打破了这种传统的界限,将两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通过对向山地区矿山开采与生态修复的描写,展现了工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复杂关系,为地域文学创作开辟了新的路径。其中一些硬核叙事,更给当今文坛注入了某种烈性的文学因子,可点可赞。与马洪鸣的前几部长篇小说相比,《向山》写得最为节制,这说明作者对小说语言和小说功能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是作者艺术层次的新提升。但《向山》也有些许遗憾。一是有些情节推进较快,多少忽视了读者对长篇小说沉浸式阅读的心理感受,如向敬岳和肖队长多次较量应该形成剧烈的高潮,但都被轻轻放过。二是个别人物的作用没有得到很好发挥,如向水村女青年络萍曾出现几次,但最后没有交代,因此络萍出现的必要性令人怀疑。也许作者另有考虑,但一般认为搞好小说手艺的“编筐收口”能更好体现对长篇小说结构的纯熟驾驭。
(作者系马鞍山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著名文化学者、文艺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