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是一把雕刻刀 ——朱兆华《岁月随笔》读后

时间:2025-08-08 10:08:52 编辑:sjh
分享至

作者:李风宇

关注江北新区的文学创作多年,见证着这片土地上文字的生长与繁茂。张震、钟远红、印华、徐少有、陈民生等作家已成为地域文学的闪亮名片,而朱兆华先生的《岁月随笔》,则如一枚温润的琥珀,将个人岁月与时代印记凝结其中,为江北文坛再添厚重一笔。  

初识作者背景,便觉这部随笔的独特性。作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化工领域的安全环保技术专家,朱兆华先生的主业与文学看似相隔甚远。他发表过20余篇科技论文,策划编著出版40多部安全学术著作,这种严谨的理工思维,却在文字世界里转化为另一种力量——对生活细节的精准捕捉,对人生轨迹的理性回望。当他以笔为刃剖开岁月肌理时,那些关于学习、成长、奋斗、坚守的故事,便有了工科般的扎实质感,又不失文科的温度。 这种跨界书写在当代文学中并非孤例,却因作者独特的职业经历而呈现出鲜明特质。他的获奖大型学术著作如《化工安全技术》,体现出对化工企业风险管控的精准把控;而在《岁月随笔》中,这种专业性转化为对南化厂区高塔林立、机器运转的生动描摹,将工业文明的肌理与个体生命的脉动交织成篇。正如邹雷先生在序言中所言:“苦难是成功的垫脚石”,朱兆华以工科学者的冷峻与文人的温情,将生活磨砺转化为文字的力量,在技术理性与人文感性的交融中,开辟出独特的叙事空间。

“岁月是一把雕刻刀”,这是翻开书页便挥之不去的感受。书中从学生时代的土坯教室写起:麦草屋顶漏着星光,土坯垒成的“课桌”承载着求知渴望,南京大学休学回乡的老师用藤条丈量着课堂的边界。这些细节与我的六合北山记忆重叠,让文字有了穿透时空的力量。正如书中所展现的,物资匮乏的年代里,苦难从未压垮生命力,反而像刻刀般雕琢出坚韧的品格。 作者按时间顺序展开叙事,从学生时代、南化往事到退休创业,看似平淡的编年体,却因细节的丰盈而立体。写南化往事时,那些高塔林立的厂区图景、机器运转的生产场景,不仅是个人记忆,更是一个工业时代的缩影。我至今记得第一次见到大厂工业区的震撼:运料火车的嘶吼中,烟火冲天的景象在少年心中刻下对工业文明的最初敬畏。这种集体记忆的共鸣,让随笔超越了个人史的范畴,成为一代人精神成长的见证。 书中对苦难的书写尤为动人。作者并未沉溺于悲苦,而是以“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豁达视角,展现人性之美与生命力的蓬勃。这与同事回忆大山里“黑、冷、饿”的童年,最终成就战斗机维护专家的传奇,形成了跨越时空的精神呼应。朱兆华的文字告诉我们:岁月的刻刀留下的不仅是伤痕,更是智慧的沉淀与精神的丰盈。

 《岁月随笔》的价值,不仅在于个人生命的书写,更在于其对江北新区文学版图的贡献。在这片被长江天堑分隔的土地上,文学创作呈现出独特的文化性格:既有江南文化的细腻温婉,又带有江北的质朴刚健。朱兆华的作品正是这种文化特质的典型体现。他笔下的南化,既是国家特大型化工企业的宏大叙事,也是个体奋斗的微观舞台。这种将工业文明与乡土记忆交织的书写,与江北新区其他作家如印华、陈民生的创作形成呼应。陈民生的《情系何处》以现实笔触描绘江北居民生活,而朱兆华则以技术专家的视角,为地域文学注入了工业文明的元素。这种多元创作取向,印证了江北文学“现实生活真实自然的书写、贴近大众接地气和创作群体大众化”的三个特色。在“文学之都”的版图上,江北文学提供了差异化的价值维度。当主城区文学聚焦国际视野时,江北作家用焊枪与代码的意象,书写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基层叙事。朱兆华的《岁月随笔》正是这种叙事的典范:他以个体经验折射时代变迁,以地域书写回应国家战略,在长江之畔构建起属于江北的文学地理坐标。

合上书本,忽然明白这部随笔的价值所在。当文学逐渐分化出诸多流派与技法时,《岁月随笔》坚守着最朴素的创作初心——书写真实的生命体验。它印证了江北文学的三个特质:对现实的忠实记录、与大众的情感联结、创作群体的多元包容。在朱兆华先生的笔下,岁月这把刻刀留下的不仅是皱纹与白发,更是智慧的沉淀与精神的丰盈。这种文学自觉对当代创作具有重要启示。不追慕远方的喧嚣,只深耕脚下的土地;不虚构缥缈的传奇,只书写身边的真实。《岁月随笔》如同一面镜子,照见个人的成长,也映出一个时代的变迁。在江北新区蓬勃发展的今天,这样的文字提醒我们:所有的辉煌都始于平凡,所有的未来都根植于过往。岁月的刻刀从未停歇,而那些被认真雕刻的生命,终将成为时光里最美的印记。


作者介绍:李风宇,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资深文学艺术作品评论人。长期从事文学组织、编辑工作;个人作品被列入国家图书出版基金项目、另有作品被评选入中国作家协会2001年度报告文学排行榜,有五十余万字作品被翻译成英、德文字印行海外;作品主要以小说、非虚构文学、散文为主。出版有小说集《神石》,长篇传记《失落的荆棘冠》《花落春仍在》《靠右行驶》《鹰在飞翔》《唇语者》等约计300余万字,另撰有近百篇文学艺术评论文章;曾获:河南省优秀图书一等奖,第五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原国家图书奖)、第五届“紫金山”文学奖,“江苏10年报告文学奖”、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两次获得南京市"五个一工程"奖、江苏省第一届优秀版权作品奖等文学奖励。